0406g3.jpg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資料來源﹞本文部分資料來自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
﹝圖片來源﹞唐振瑜導演提供
華僑商人陳劍敦的口述當時下南洋經歷:
1934年,18歲的陳劍敦從廈門下南洋,船載3千人,擠滿一船。當時廈門有兩、三萬人要下南洋,買船票不容易,必須抽籤才有船位。陳劍敦回憶道,他們坐在船上像一群沙丁魚,擠在一起,連豬都不如;他沒有行李,只有兩套衣服和一張船票。船票2元,到新加坡上岸時,要再交5元。
而在唐振瑜導演研考相關歷史時發現,其實在下南洋的搭乘船班的過程中,只要有人生病,就會被拖到甲板上,丟下海,在那樣密集的船艙中不允許有任何傳染病的發生,到了當地,還有當地的瘴氣等,生存很不容易。
所以才有金門有句俗諺:「十去、六亡、三在、一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