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結論
- 當文化被物化,文化便不再是文化
- 世界正邁入被工業文化吞噬的局面
- 文化工業對社會的影響是淺移默化的
當文化被物化,文化便不再是文化
在上一章「韓流」影響-世界沉淪於主流媒體的縮影(中)內容提及「韓流」影響下的符號消費,並從此綜觀世界與全球人類對待「文化」的現象。此章節作為本專題的總結:過度濫用文化所造成的文化資本與文化工業,使全球走向人們喪失獨立思考與建立個人價值觀的能力,以及事物皆被物化的局面。
「文化工業」的交換價值被無限放大,逐漸成為資本家依賴的對象。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之下,人們看待文化的價值觀早已扭曲。所有文化的價值都變成了交換價值,一切以進行交換為目的,並渴望能透過交換這個過程為彼此帶來利益。
世界正邁入被文化工業吞噬的局面
全世界,當然也包含台灣,都面臨文化工業這樣的局勢,使得「文化」失去它原有的獨立與獨特性,在世界一分為二成兩種型態。一為文化工業下,屬於社會高等階層空泛的「產物」;二為剩下的次等階級中「真正的藝術」。
社會學裡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當中的學者之一阿多諾認為所謂「上層社會」真正的身分實為資本主義的主導者,試圖將「真正的文化」商業化成庸俗的瑣事。
文化工業是一個由社會的上層階級所領導的「文化影響」,並非「文化本身」。某些看似趨勢流行的事物其實就是文化工業造成的影響進而產生的現象,受文化工業影響而誕生的商品基本上擁有的僅僅只是華麗的外在包裝,或通俗且實質上毫無意義。而配合時下最具潮流的議題所創造出的物質商品,容易導致商品拜物教的現象,言下之意即為跟風。若要讓「文化」成為能夠受到消費者歡迎的商品,文化工業就得向他們提供他們所想要的、或能輕易明瞭的,這即是消費者與文化工業之間的相互作用。
文化工業所生產的文化劣等產品藉由各種形式被銷往世界各地,造成人類精神與思考能力的侵蝕。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發達、已開發的資本主義國家打著「銷售文化產品」的幌子,推行所謂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看似高尚的理念,實則卻是無盡的虛無,一切都只為達成文化殖民主義。
從表面上看,文化殖民主義或文化霸權主義皆是通過發達的資本主義之下的產物輸出造成的;而從本質上看,這正是「資本邏輯」全球化的集中體現,因為資本從來都是不分地域的「國際派」。
文化工業對社會的影響是淺移默化的
它在無形之中遏止了人們的批判思維,導致世人對事物該有的判斷逐漸怠慢、停滯。此時,人們已經難以、甚至無法思考這些問題:經由「過度商業化」的過程所形成的「文化商品」,這樣的東西還能稱為文化嗎?
追隨流行並非壞事,文化更是值得被感受被看見的。但若只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或盲從所謂的潮流而濫用文化的本質、曲解文化的意義,過度並強行包裝文化成為劣質的文化產業,那麼文化產業的推廣真的有必要嗎?而在盲目跟隨當前流行的同時,迷失自我也渾然不知,是否有好好想過自己真正喜歡的、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這是相當嚴肅且全世界都該予以重視的問題,無論是誰都必須檢討並負起責任。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如今的21世紀受資本主義操控之下,科技、傳播媒體也愈加快速地進化且發達,導致這樣的情況在未來大概只會持續加劇,難以減緩。要讓更多人意識到這個現象,目前恐怕是件難事。
南藝網/編輯 Hs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