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陳清吉先生返鄉與家鄉親友合照,背景的洋樓就是陳清吉洋樓。

當年陳清吉先生返鄉與家鄉親友合照,背景的洋樓就是陳清吉洋樓。當年陳清吉先生返鄉與家鄉親友合照,背景的洋樓就是陳清吉洋樓。

﹝整理﹞金門僑訊專案小組
﹝書寫與圖片提供﹞江柏煒教授、新加坡許振義博士
新加坡的金門路
新加坡是近代金門海外移民的集中地。百餘年來,新加坡金門鄉賢除了對僑鄉的現代化多有貢獻之外,也在新加坡歷史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這些事蹟,包括了道路的命名。
多年前,我們和新加坡金門會館文教部楊素美、楊素萍等,曾考察了與金門或金門移民有關的新加坡路名,其中發現在巴特禮地鐵站(Bartley MRT Station)和海星中學北側,有條金門路(Quemoy Road)。金門路的旁邊有座低層公寓產業,名為金門園。進一步探究,原來這一帶是祖籍金門碧山(後山)陳清吉(Tan Cheng Kiat,1887-1966年)於1949年透過他的金南有限公司所買下巴耶利峇路(Paya Lebar Rd.)的五塊土地地段,進而在1957年陳清吉把這塊路段的主路,命名為QuemoyRd.。Quemoy即葡萄牙語、英語的「金門」。1960年代初,金南有限公司在金門路興建了低層公寓,命名為「金門園」。陳清吉因此被稱為「金門園園主」。這位不忘本的致富僑商,以金門為名,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濃郁情感。這使得新加坡這個國際大都會不僅有廈門路,也有以金門冠名的道路。
從禾山路、後生路到後山路
同時,這一帶除了主要道路金門路外,附近的支路都是以「How Sun」為名,至少有6個,包括How Sun Road、How Sun Avenue、Lorong How Sun等。多年以來,有出版品引述新加坡國家檔案館資料指出,這一地段屬於祖籍廈門禾山的Tan Kim Tong(陳金筒),「How Sun」是「禾山」的閩南語音譯。此外,2013年出版《新加坡街道路名》(第三版)則認為,「How Sun」源自粵語「後生」。多年來,雖相傳「How Sun」應與陳清吉、金門後山(碧山)有關,但始終沒有進一步的證據,且新加坡的相關研究者也多以禾山路、甚至後生路稱呼。
而Tan Kim Tong(陳金筒)是誰?祖籍是廈門禾山嗎?如果是福建人(閩南人)所開發的地段,怎麼又有粵語的地名?這些謎團始終困擾著大家。
直到2020年,為慶祝新加坡金門會館150週年所編撰金門社群歷史圖片集《極目‧遠航》時,編委會發現,「How Sun」與金門先賢陳清吉有關。編委楊素萍、張家傑博士查閱土地局的資料發現,陳清吉的金南有限公司於1949年買下並註冊這塊地段,命名為「金門路」,且在金門路的北邊開通了兩條小路,進一步以陳清吉家鄉金門「後山」為名,將之命名為「How Sun Road」和「How Sun Avenue」。至此,「How Sun」就是陳清吉祖鄉「後山」的閩南語音譯,大致上沒有疑義。
但Tan Kim Tong(陳金筒)之謎尚未解開。金門會館文教組副主任楊素美和許振義博士再深入查閱國家檔案館資料,又有重要發現。原來是新加坡國家檔案館進行口述歷史時,一連串的筆誤所形成的訛傳。1982年3月12日,國家檔案館為耆老王才福做口述歷史。在錄音中,王才福敘述得很清楚,金門園這塊地段原本有個小山丘,陳清吉的金南有限公司磚瓦廠把小山丘推平,泥土用來制磚。把地整平之後開始建房子,建了上百座的排屋和半獨立式房子。於是,這個地方便以陳清吉的家鄉為名。不過,王才福把「後山」說成了「禾山縣」,這就形成了第一個錯誤。
接著,在將口述錄音轉為文字時,國家檔案館的工作人員犯了一個錯誤,把「陳清吉」寫成「陳金簡」,這就形成了第二個錯誤。2017年,Ng Yew Peng出版What’s in the Name? How the Streets and Villages in Singapore Got Their Names一書時,採用的是國家檔案館的文字記錄,不但如此,他把「陳金簡」誤看成是「陳金筒」,並將之音譯為Tan Kim Tong,這就形成了第三個錯誤。
這麼一來,從原來正確的「陳清吉、後山」一路誤寫,先是誤傳為「陳清吉、禾山」,再傳為「陳金簡、禾山」,又傳為「陳金筒、禾山」,最後訛誤為「Tan Kim Tong、禾山」,整個證據鏈十分清晰。陳清吉被誤植為陳金筒,「How Sun」從「後山」誤繕為「禾山」。這個多年懸而未決的疑案,謎底總算揭開。
再查找其他資料,亦可佐證上述考證的正確性。實際上,從1950年代末,金南有限公司將此處登記為「後山」後,就一直沿用這個地名。1972年3月11日《南洋商報》刊登了一篇〈羅弄後山區溝渠遭阻塞〉的新聞報導;以及1967年4月18日,〈詩壇聞人謝雲聲逝世〉新聞中,提到「喪居在本坡巴耶禮峇金門園後山路五號」;這兩則新聞記載了金門園附近的「Lorong How Sun(羅弄後山)」就是「後山巷」的意思,「How Sun Rd.」就是「後山路」。「禾山」或 「後生」皆是後來的訛傳。
在距離金門島三千多公里的新加坡,有著一條金門路,周邊還有以金門「後山」聚落為名的支路名,陳清吉的貢獻不該被遺忘。
年少南渡,勤奮致富
在金門,一般人對陳清吉的了解多半是他在碧山(後山)興建了一幢大洋樓。但對他的出洋事蹟所知相當有限。
1953年所出版的《新嘉坡穎川公所十六周年紀念特刊》中,刊登了名譽會長陳清吉先生的略歷,內容是這樣描述的:
本公所名譽會長清吉先生,生長福建金門縣後山鄉,壯歲南來星島,從事商業,創設和通號,信用卓著,生意日見發達。平日對公益事業,家族社會,尤抱其熱心。現任本坡福建會館常務委員,中華女中董事,本公所名譽會長,浮光陳氏公會名譽會長,金門會館信託人等要職;歷屆蟬聯保赤宮陳氏宗祠副總理兼產業信託人。愛宗護族之精神,夙為闔族宗親所欽仰。
其實,陳清吉在金門度過的年少時期,家境並不富裕。當時他的父親陳睿篆在沙美鎮上有一個小攤,賣些海蚵等小生意。乖巧伶俐的他從小就幫忙父親雜務,相當勤奮。12歲時,祖籍東埔的南洋華僑陳紫居返鄉探親,見陳清吉年幼失學,但聰明過人,便徵求他父親的同意,把他帶去南洋,全心全意地栽培他。當時陳紫居先生是新加坡金福和的經理,他一方面送陳清吉去讀書,一方面要他學習商業上的各種知識。日復一日,陳清吉受惠於陳紫居,逐漸累積商業經營的知識與人脈。後來,陳紫居年事已高,決定返回故鄉、安享晚年,陳清吉獨自在南洋打拚。
到了24歲,陳清吉已稍有積蓄,不久便創立九八行和通號,專營土產貿易進出口。後又創設和源碩莪(西米露)粉製造廠、金南有限公司(建築磚瓦廠),也在東馬砂拉越詩巫成立和昌公司。到了1950年代,除了上述行業外,陳清吉還經營了一間樹膠廠及一間專門辦理僑匯業務的立誠民信局,事業十分龐大,也熱心公益事業。到了1960年代他投入房地產開發,也就是文章前頭所說的「金門園」地段及金門路、後山路的由來。在當時新加坡金門社群中,陳清吉與大華銀行的黃慶昌(黃祖耀父親)等先賢,都是受人景仰的僑領。
另外,一些小故事可以看出陳清吉的為人。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沒有忘記曾經幫助過他的人。1937年日軍佔領金門,已經告老還鄉的陳紫居受到日本人的脅迫,想利用他的聲望出來擔任傀儡角色,以便日軍控制金門。陳清吉得知後,想辦法將他的恩人接去南洋,以人子之道善盡照顧之責。1943年陳紫居過世,陳清吉為他安葬於咖啡山(Bukit Brown),也培育陳紫居的後人。知恩圖報且有情有義的陳清吉,當時在獅城華僑界傳為美談。
1964年,陳清吉的歸鄉之旅
20多年前,江柏煒在碧山進行田野調查時,曾由陳怡情等村中耆老口中得知陳清吉的一些事蹟,也收集到他1964年返鄉的一些照片。當時年屆77歲的他,向軍方申請回鄉探親,並帶著妻子、第五個兒子陳錫培、媳婦、孫子等人住回自己原本期待落葉歸根、光前裕後的洋樓中幾年。當時的洋樓由軍方作為幹訓班使用,因為這位歸僑的返回而騰開空間讓他居住。陳清吉回鄉待了6天,期間在洋樓內與族人敘舊合影,也接見村中兒童並頒發獎學金,可謂衣錦還鄉。返回新加坡後兩年他即辭世,這趟返鄉之旅是他自1899年、時年12歲時離開金門之後的首度返鄉,當然也是最後一次。
1964年的返鄉,陳清吉愛鄉愛國之情表露無遺,當時的金門日報以一篇專稿〈千里迢迢故園情—簡介金門華僑陳清吉老先生〉報導他的歸鄉之行。文章提到,他除了在碧山大洋樓宴請當時駐軍首長、王玉白縣長及社團領袖外,也邀請了碧山村的每一戶代表。宴席中他表示:「這是難得的大團聚,感謝國軍對金門的貢獻。」性情中人的他,席間舉杯為蔣中正總統的健康乾杯,為國軍的壯大祝福。此外,這位愛國的老華僑,當他參觀安瀾國校時,當場即捐了壹萬元,給該校作為建校之用。他說:「我當初要不是陳紫居老先生救了我,哪有今天」。他不僅念念不忘他的恩人,而且獻出自己的力量幫助下一代。報上文章詳細記載了陳清吉六天歸鄉之行後,依依不捨的畫面。
昨日機場裡擁擠著歡送的人潮,被圍在人潮中央的是一位高齡的老者,他的神情有些激動,眼眶中含蘊著揮不去的淚水,他不時同送行的人握手,不時的用顫抖的話語向送行的人說:「這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我要回來,我一定要回來。」
晚年的陳清吉沒能再實現他的心願。1966年辭世後的他,長眠於新加坡咖啡山(目前已經遷墳)。從金門後山這個小村子出發,渡海來到新加坡謀生。陳清吉的人生為我們留下值得學習的篇章,也為我們刻劃了新加坡金門人的歷史印記。走過金門路,金門園三個字仍然高掛在公寓的牆面上,新加坡與金門的聯繫在這個現代化的城市,依稀可見。

金門僑訊專案小組信箱:news@kinmen.us
會館各地僑親相關資訊交流、投稿、訊息新聞都歡迎可以將資訊提供,讓我們的僑訊可以有更豐富並且搭建起更多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