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新加坡的金門會館,二樓隱約可見孚濟廟的名稱。 (圖源:新加坡金門會館網站)
﹝整理撰稿﹞金門僑訊專案小組
祖廟在金門
在金門的數百座寺廟中,不論是供奉古聖先賢、功在人間的神,或是各姓王爺,大部分都是從福建內地分靈來奉祀的,只有兩尊神像例外,是源自古浯洲(或稱浯江、浯島,即金門)再分靈各地,一是開拓金門的「開浯恩主」陳淵,或稱恩主公、恩主聖侯,最早供奉的廟是建在金門庵前村的「孚濟廟」(亦稱牧馬侯祠),再分靈島上各地及金門僑民聚居地,其中新加坡的金門會館最早即設在「浯江孚濟廟」,正是供奉「恩主公」的廟宇。
另一尊就是「蘇王爺」,在金門傳說蘇府王爺祂的俗名「蘇永盛」,是「開浯恩主」陳淵之部屬,協同參與開拓浯洲擘畫、興修水利的工作,後來調任外地,升天后受封為代天巡狩「蘇王爺」,因為成神後與邱、梁、秦、蔡四位王爺結義,合稱「五府王爺」,於明萬曆年間在金門新頭海濱建「伍德宮」奉祀,在清康熙年間為金門水師奉為護營主神,隨著駐軍移防分靈兩岸三地,遍及台灣台南、鹿港、艋舺、澎湖和福建惠安、興化等地,福建惠安的崇武、小岞前群村也有其分廟。
金門新頭「伍德宮」五位王爺
但又一說,其實整個「伍德宮」的五姓王爺的神靈都是源自古浯洲,蘇王爺是唐代「開浯恩主」、「牧馬侯」陳淵的參謀,而邱王爺、梁王爺、秦王爺與蔡王爺都是蘇王爺的部署,當年金門在蘇王爺及部屬邱、梁、秦、蔡的輔佐下,勤政愛民,興水利、倡文治、嚴武備,使金門一帶成為海上樂園。晚年蘇氏因功封王,調昇內地。
死後,金門民眾感念其恩惠德澤,將蘇王爺與部屬邱、梁、秦、蔡等五位,立廟奉祀以茲永念,並合稱這五位為五府千歲或五府王爺。
四位部屬王爺俗名如下
邱府王爺俗名邱化成,山西太原人士
梁府王爺俗名梁德芳,安徽人士
秦府王爺俗名秦天祿,山西太原人士
蔡府王爺俗名蔡得興,廣東人士
而從「伍德宮」所分靈出去的王爺系統,被宗教研究者稱為蘇府王爺系統或「伍德宮」系統,但並不是所有分靈出去就都稱為「伍德宮」,例如澎湖白沙的岐頭鳳儀宮也是從乾隆年間由新頭「伍德宮」分香過去。
當廟不只是廟,是家
19世紀後半到1949年以前,金門有四次大規模的下南洋,在移民的過程中,直接把王爺信仰帶到僑居地。
在新加坡的「浯江孚濟廟」當然就是主祀「開浯恩主」陳淵。
而為「伍德宮」的南洋廟宇,有的主奉蘇王爺,有的主奉邱王爺,有的主奉的是梁王爺,再以其它四姓王爺同祀,都被歸類為「伍德宮」系統。
前言提到的新加坡金門會館的前身是「浯江孚濟廟」,而位於馬來西亞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前身是「浯江伍德宮」,是一座主祀邱府王爺的廟,並以池王爺和玄天上帝同祀。
現在光是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就有三座伍德宮,分別是:
巴生金浯江伍德宮│邱府王爺。
巴生港口金浯嶼伍德宮│ 蘇府王爺,六姓府王爺。
巴生港口濟青堂伍德宮│蔡府王爺。
而且全部集中在巴生,從中可知巴生是金僑主要的聚集地,也可分析出來自原鄉的信仰對於金僑落地生根與心靈上的重要性。
早年剛來到南洋謀生的金門人,有親可依者前往依親,無親者則白天出門工作,晚上暫時先在廟中棲身,待有了一些積蓄後,再出去租屋住,將這裡讓予新來的人,所以這裡就是會館的前身。另外,位於巴生港口的金門會館稱金浯嶼會館,其功能與金浯江會館相同,都是為初到巴生港口做碼頭工的金門鄉親,提供一個短暫落腳的住所。
據說當時許多落番客都在廟裡暫住過,每日出門前、回「家」後都會向殿內神像膜拜,祈求保佑平安好運,久而久之,廟就成了他們精神的寄託、信仰的中心,多數人即使搬離了許久,卻一生都不忘這個他們最初落腳的地方,而這些祠廟在早期僑居地社會所扮演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超乎我們現在可以想像的,並值得我們去重視的。
題外話:在越南的「孚濟廟」
在越南胡志明市也有一間「孚濟廟」,此座金門會館乃是越南南部金門人聚會的場所,是由當年胡璉將軍與政府的支持下所成立,於1970年正式建設,落成於1974年,成立之初命名為浯江孚濟廟,作為越南金門人的信仰中心,也成為越南金門人同鄉會館。
這座孚濟廟供奉的是開浯恩主公陳淵,而廟裡兩尊主祀恩主公和恩主娘更是由外交部轉駐越大使館運抵西貢供奉。可以說越南金門會館,是在胡璉的幫助之下才得以成立,這是越南金門會館與其他金門會館最大的不同之處。
金門僑訊專案小組信箱:news@kinmen.us
會館各地僑親相關資訊交流、投稿、訊息新聞都歡迎可以將資訊提供,讓我們的僑訊可以有更豐富並且搭建起更多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