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鏗帶著妻兒,將祖父在馬來西亞發跡的「金泉發」商號的複刻版送回金門祖厝(金門日報歷史照片)

吳友鏗帶著妻兒,將祖父在馬來西亞發跡的「金泉發」商號的複刻版送回金門祖厝(金門日報歷史照片)

大地吳心泉宅是縣定古蹟,是金門首件旅外金僑將祖厝捐贈給縣政府,歷經過一年四個月的修繕,於2021年6月完工。
金門縣縣定古蹟大地吳心泉宅位於金沙鎮大地自然村,大地人吳心泉於一九二九年開始興建,一九三三年完成,為金門僑匯建築代表之一,混合傳統及洋樓建築特色,充分代表一九二○年代金門盛行的閩洋折衷僑匯建築形式,具有高度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金門縣政府於二○一二年十二月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為縣定古蹟。
多年前房屋繼承人吳友鏗徵得另一繼承人吳友量同意,把房屋所有權狀從馬來西亞帶來贈予金門縣政府,成就一段佳話,之後也影響沙美張文帝洋樓繼承人張惠英起而效法,把張文帝洋樓也捐給縣府。
主持吳心泉宅調研計畫的金門大學建築系主任曾逸仁表示,吳心泉是金門人下南洋的代表性人物,十六歲時和大哥吳守作、弟弟吳仲坦到南洋打拚,最終落腳馬六甲,吳心泉開設花崗岩石材場,成為「山王」;他的弟弟吳仲坦則在航運業打下一片天,造就日後「山王與海王」的家族聲勢。
吳心泉(Goh Sim Chuan,1887~1950),金沙鎮大地人,早年與長兄吳守作、四弟吳仲坦一同下南洋。1903年吳氏三兄弟先至泰國謀生,在碼頭做苦力,不久吳守作因染疾病故,兩兄弟則轉赴新加坡。其後輾轉至馬來西亞馬六甲,靠勞力賺取微薄薪資,借住在古務角(Kubu)的苦力間。逐漸積累資本後,吳心泉創立「金泉成(KIM CHUAN SENG)」商店,經營五金、鐵釘、木材等生意。爾後又跨足至土木工程與建築營造業,並成立「金泉發(KIM CHUAN FATT)」商號,承攬如國泰大橋、國際橋等馬六甲地標性建築,其中填海造路工程(今馬六甲獨立廣場)更是由吳心泉與其弟吳仲坦合作,在當時兩人各自於營造業與船運事業頗有成就,分別被稱為「山王」與「海王」。
晚年由其子吳忠信接掌事業,除原有的營造業,吳忠信亦發展出房地產、花崗石石材廠等事業,將吳家產業發揚光大。事業有成的吳心泉,亦熱衷於家鄉與僑居地的社會公益,曾任馬六甲延陵聯合會主席、同安金廈會館主席等,且曾出資興建大地村落之信仰中心環江宮。事業經營有成後,吳心泉於民國18年(1929)於大地興建祖宅,委由二哥吳守瓢督工,先於民國18至20年(1929-1931)興建傳統二落大厝,聘請在地土水匠司吳守滑(滑司,內洋人)、吳克榮,打石司莊文財(惠安人),木作匠司黃傳心(後浦頭人),共計耗費28,000銀元(大洋)。後再於民國20至22年(1931-1933)年增建右護龍及洋式疊樓。
宅第落成後,由其母張昔、兄吳守瓢家族、妻子陳省居住使用。至民國26年(1937)日軍登陸金門前夕,吳心泉派專船將親族接往馬六甲居住,宅第自此則由吳永岸、吳清淡、吳清榮等親族居住與代管。日軍佔金期間,護龍曾被占用為連部使用;民國38至40年(1949-1951),曾為國軍佔用,民國68年(1979)為興建田浦水庫,國軍工兵營再次進駐吳宅護龍。此宅分二階段興建,分別為傳統建築二落的大厝及護龍、洋式疊樓。
今年2月祖籍金沙鎮大地的馬來西亞華僑吳友鏗是吳心泉的第四代,國際疫情爆發前,曾數次與父親吳梓新帶領族人返鄉祭祖。
今年國際疫情解除,吳友鏗這次帶了一塊祖父吳心泉「金泉發」商號的複刻版,千里迢迢送回金門,並在現場送給陳縣長,希望能擺放在大地「吳心泉宅」,供後人憑弔和紀念,他要要帶妻兒回大地老宅去祭祖,並參觀修復後的老宅。
十一年前,吳友鏗第一次回到金門,是由他的叔公吳永仁帶他回來尋根,也第一次看到位於大地的曾祖父吳心泉古厝,內心萬分感動!吳友鏗曾在電影「落番」裡尬一角,他目前在馬六甲從事建築、開發和瀝青廠。在大馬出生成長,六年前曾帶著長子吳銘豪回金,這次又帶著長子回來,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兒女不要忘本。
時隔四代百年,吳心泉家族的族風依然屹立在馬六甲上迴盪著,熱心公益,護佑島親,勿忘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