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區域位置圖(圖片出處

近年來高雄發展重心逐漸北移,左營區也成為高雄市的第三大區,大約有19.7萬人。左營區是也是高雄的軍事重鎮,近年來左營區除了保有原來的軍事區域、眷村,也開始有大型商場,一些消費娛樂的區域,是高雄新興的區域之一。

左營區主要可分為三大區塊,第一是舊部落,廣義上的舊部落區域範圍是指高雄市最早開發的地區,在清朝時期便設立了「鳳山縣城」,也因為是高雄較早開發的區域,有許多歷史古蹟、風景名勝,都在此區塊。

第二為眷村,眷村社區近年來是文化資產維護和修繕的重點區域,左營眷村一直都是高雄市指標性的眷村,更在2010年時被高雄市政府指定為文化景觀。第三為新社區,新社區指的是近年發展的新興區域,高雄捷運的沿線,博愛二路、高雄巨蛋這一帶,也因為新興社區的發展,讓左營區成為高雄少數人口數呈現正成長的行政區。

鳳山縣舊城

 

左營區有個著名地標─鳳山縣舊城,有些人或許會疑惑,鳳山縣怎麼會在左營區呢?鳳山縣舊城又稱為左營舊城,在清代時期,區域劃分還沒有這麼仔細,當時鳳山縣的行政中心在現今的左營區域(古代名稱興隆庄),當時縣城蓋在此地,之後便稱為鳳山縣城了。

原先的鳳山舊城為一座土城,在道光六年(1826年)由土城改建為石城,後期因林爽文事件在現今鳳山縣的區域建立一座鳳山新城,此後這裡就被稱呼為鳳山舊城了

▲左營舊城身世表(圖片出處:左營見城計畫

更詳細的鳳山縣城介紹可參閱這篇─左營鳳山縣舊城的故事

鳳山舊城是高雄市的國定古蹟,目前僅存,東門─鳳儀門、南門─啟文門、北門─拱辰門,而西門─奠海門僅剩下遺址。

▲東門                                                        ▲鳳儀門

東門又稱作鳳儀門,會取名為鳳儀門是因為期盼「有鳳來儀」的意思,以往左營人到凹子底耕作,都會走東門,因此東門又被稱作「東門腳」。

城門上方有九個「雉堞」,而雉堞之間的缺口叫做「箭孔」,雉堞中的小洞稱作「窺孔」,都是以往用來軍事防禦的措施。外圍有護城河,也是曹公圳的灌溉溝渠。

▲南門

南門稱作啟文門,古人認為南方是主文運,有開啟文人仕途之意。1919年拆除,現改建為圓環,也是現今左營區的交通要道,南門形式原與其他城門相似,在日治時期南門城樓便消失,在民國50年時重建南門城樓,但是形式和清代的「三川脊」不同,樓梯和城樓都為後期建造,因此雉堞和部分牆面已失去原制。

▲北門─拱辰門,左右為門神,神荼、鬱壘

北門又稱作拱辰門,其中北門最特別的是它有一對門神,這對門神也是大家熟知的,神荼、鬱壘,近年政府都有請專人修繕門神,極力恢復以往色彩與容貌。而門神的由來推測是因為北門為正門口,因此雕塑門神莊嚴縣城入口。

再造歷史現場

何謂再造歷史現場

文化部認為保存文化資產不再是以往單棟,或只是一個點,而是結合周邊區域,提出「再造歷史現場」,來整合整個區域。透過保存串連地方空間的治理,回復當代的歷史記憶,而「現場」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文化資產,以鳳山舊城來說,它就是當時的「現場」,而「現場」經歷時間的流逝後仍保存下來。而「再造」就是再一次打造當時的情景,經過了時間,現代的人只能透過書籍、史籍,來回想當時人的情景,卻都沒有當自己親臨現場來的真實,因此政府的此計畫不但保存文化資產,更是要讓當代的歷史再次重現在世人眼前。

歷史:從各種史地面觀等多面向,從下而上重建國家文化記憶庫,並納入歷史或文史相關專業的參與,以完備整理的核心歷史論述。

現場:「實」是有形生活空間、場域;「虛」是無形歷史文化記憶、虛實整合,即軟硬體的整合,才能夠具有文化治理的視野,進而以文化治理帶動城鄉發展。

再造:空間的再生產,非複製或生產,透過復育文化生態,讓歷史故事與現代產生連結,凝聚形塑文化資產保存意識,讓歷史記憶回到生活,透過多元形式再現重新產生意識,以邁向場所精神。

圖片來源: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

「再造歷史現場」秉持四項原則:

  1. 為建構文化資產的整體策略,是新的治理政策思維,強調以文化治理帶動城鄉發展,而非單點或片斷的文化資產保存。
  2. 深化連結土地與人民的歷史傳承,是重新發現歷史、再現歷史記憶,透過軟體帶動硬體的規劃,將文化價值與當代重新連結,其重點在於復育文化生態,而非一味復舊。
  3. 作為一場公民運動,必須透過社會參與及積累對話,共同型塑文化資產的保存意識。
  4. 「再造歷史現場」承載歷史的記憶及文化脈絡,須思考空間用途的多元想像,透過文化治理,使歷史文化記憶與脈絡重新連結當代、在地生活的需求。

為何要推動鳳山舊城的再造歷史現場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再造歷史現場的計畫,左營區的鳳山縣城便是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此計畫中最大的一個項目。左營舊城為全台保存完整城池中年代最早的(1825年),保存面積也是最大的古城,並且在地理位置上是交通的樞紐,有台鐵、高鐵、捷運共構的左營站。文化資產方面,舊城是國定古蹟,包含周邊的東南西北門,以及護城河,城區內還有左營舊城的遺址,可說是非常難能可貴。周邊也有許多文化資源,像是孔廟、海軍眷村、蓮池潭等等的人文景點。

▲何謂左營見城計畫,圖片出處:左營見城計畫

▲透過圖片可以清楚的看見左營整個城區的範圍,圖片出處:左營見城計畫

見城計畫是一個很大的企劃案,也是一個很值得和公民共同參與的計畫。文化資產的保存一直以來公民的參與度便不高,對於許多文化資產來說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對於社會的共鳴有多大。若是一件文化資產對於公民的共鳴不大,那麼參與度相對不夠高。而此次的左營見城計畫是一個在地化的計畫,而這些區域都是當地居民長久以來的活動範圍,串連了許多周邊的文化資源,對於公民來說是有大的共鳴與高度的關注。

更多計畫詳情請上左營見城計畫網站查詢

左營舊城文化資源之一,舊城國小孔子廟崇聖祠

▲舊城國小內的孔子廟崇聖祠

左營區的蓮池潭附近有一所國小,叫做舊城國小,國小很常見,但是在國小內有古蹟的就不多見了吧。舊城國小內有一座很特別的古蹟,孔子廟崇聖祠,在綠意盎然的校園內,別有一番風味。

崇聖祠雖然只是孔子廟的一小部分,卻是台灣除了台南孔廟以外,體制最完善的孔廟,而崇聖祠一開始並非規模這麼小。林爽文事件爆發後,政治中心逐漸移往現今的鳳山線新城,設置了鳳儀書院,也因此孔廟的教育意義逐漸失去,後期因為日本來台執政,新式的教育也逐漸取代科舉,文廟漸漸被荒廢。文廟荒廢後,改建為舊城公學校,許多建物被拆除改建為教室,最後只有崇聖祠被保留下來,民國72年整修後在民國74年列入市定古蹟。

崇聖祠的文化價值

崇聖祠背後立有碑林,是高雄市政府整修崇聖祠之後,將散落附近地區的石碑集中展示保存。原有16塊石碑,其中6塊佚失。僅存的分別為「潮軍義勇祠」、「重建學宮碑記」、「卧碑」、「功德碑記」、「南協游府丁公去思碑記」、「藩斷牛埔界址嚴禁侵佔番地碑記」、「奉旨聖表忠義碑記」、「諭封孔子五代王爵併合祀碑記」、「新建明倫堂碑記」、「鳳山縣孔子廟下馬碑」等等,其中「臥碑」載明為學的規訓,是專設計給學童觀看,因此較為矮小,十分特殊。崇聖祠雖在建築上並非雕梁畫棟,也非相當特殊之建築形式,但因其具有見證鳳山文廟歷史遺跡與文教發展的功能,且建築本身展現出清康熙年間之建築風格,故而具有一定的保存價值。

列入古蹟後,將散置各處的石碑移至崇聖祠後放置放,更顯得僅剩的崇聖祠格外的重要。

▲崇聖祠置放的石碑

  

▲和國小並存的崇聖祠

開放時間:8:00~17:00(配合舊城國小)

左營區有滿滿的文化資源,還有名勝古蹟,下次不妨試著來個兩日遊,好好將左營區的文化體驗個夠吧。

 

南藝網編輯 evelyn / 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