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李增紅 
  出生年:西元1920年(民國9年)
  仙逝年:西元2016年(耆壽96歲)
  出生地:金門古寧頭
  經歷:
  西元1947年—27歲下南洋至新加坡
  西元1962年—與印尼金門金僑合股創辦聯原公司(九八行) 
  西元1997年—回饋鄉里捐贈壹千萬元新台幣建造私人圖書館-增賢書室
  西元2011年—於金門縣大同之家育幼組設置「李增紅先生暨倪珠賢女士愛心基金獎助學金」

  環島西路二段轉入古寧頭圓環前,在左手邊有一間閩南式的兩層樓房,而對面有一個候車亭名為「增賢書室」,許多人在看到的當下都會好奇為何這裡有一個書室,而且還有公車站在此設立,其實這背後有一個大大的感人故事,這是有關金門古寧頭李增紅爺爺與倪珠賢奶奶用自己的方式守護愛護金門學子的故事。
  西元1915年(民國4年)—金門設縣。
  西元1916年(民國5年)—李增紅誕生於古寧頭。
  西元1937年(民國26年)—日本侵金。
  西元1945年(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西元1947年大戰剛結束的第二年,那時金門的生活非常的困苦,剛當爸爸的李增紅,看著懷抱中的女兒,還有與他結髮三年的妻子,輕摸著她的手上的細紋,他決定跟姐夫去新加坡,當出洋人,奮鬥總有機會可以給妻女一個好的生活,奮鬥總可以有活下去的機會。
  就這樣剛年滿27歲的李增紅,告別妻子與剛出生四個月的女兒,下南洋去了。
  根據江柏煒教授2007年的訪談,李增紅剛到新加坡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開始,李增紅經同鄉介紹,在新加坡河邊幫忙洗船。
  工作了70天之後,李增紅擔心家鄉的妻女,所以他便鼓起勇氣向老闆詢問可否支領薪水以便寄回金門,老闆竟回答「已經給你供吃供住了,還想要工資」。李增紅聽聞後,知道這樣的工作繼續下去沒有前途,便辭職離開了。
  透過鄉親的協助,李增紅住進由古寧頭鄉親所組成、位於吉寧街的「古甯同鄉會」,一個月三元月租,並找到貨車的搬運工作,一天工資四元,若沒有貨可搬,則幫忙洗車,一天二元。這樣一個月平均有百餘元的收入。
  在江柏煒教授訪談的過程中曾紀錄這樣一段故事:李增紅在訪談中曾清楚回憶起1950年代一天的開銷是:早餐花費三角,二粒麵包(roti,二粒二角),咖啡黑二杯(kopi-o,二杯一角),有時吃不飽,再買一粒麵包。中午花費四角,二碗粥(二角),土豆(五分)、菜脯(五分)、魟魚(五分)、乾魚(五分)。晚餐花費七角,二碗飯、四角的湯、菜等。這樣算起來,一天約花費一元二角。(1940-1953年間,新加坡隨馬來西亞使用馬幣,這裡的貨幣應該為當年馬幣)
  李增紅就這樣一點一滴積少成多,經過十餘年的省吃儉用,累積了一些資金,在西元1962年,他出洋努力的第15年與印尼的金門鄉僑(蘇門答臘的黃水桌、泗水的黃章掘等)合股組成「聯源公司」(九八行)。
  公司營運的方式是由對方寄印尼土產到新加坡來買賣,大宗貨物如咖啡豆、樹膠、糖等。
  當時,不少九八行集中於新加坡的源順街(直落亞逸街)、文達街、廈門街一帶,許多商人在採購時都會沿街比價,所以往往公訂的2%利潤還下殺到1%,才能爭取到客源。
  另一方面,自國外進口貨物、成為新加坡代理商,也是聯源公司主要業務之一,包括日本的朝日啤酒、A One沙丁魚罐頭、美國佳美香皂及永備電池(EVEREADY)、墨西哥鮑魚罐頭、荷蘭奶粉等。後期也有從臺灣進口水果(荔枝、龍眼),若能先進口,搶得市場先機,價錢及利潤愈好。
  1970至1987年是聯源公司的黃金時期。
  由此可以得知,當年李增紅不只要懂得會計、運輸、貨品管理,還需要看得懂先機,搶先一步才能穩定公司成長。
  而這一切並非是偶然,而是李增紅一步一步慢慢從工作中學習而來的。
  而李增紅有一個好幫手,就是他在金門誕生的大女兒李明慧。
  1956年,李增紅到新加坡的第9年,生活比較平穩,因此透過關係將當年只有9歲的女兒李明慧與妻子倪珠賢一起被接到新加坡。
  當時金門還在軍管時期,從金門坐軍機到台灣不用錢,但要有關係才能拿到位子,李明慧曾回憶著當年軍機到台灣的過程,是機艙內人貨混雜、臭氣沖天的景況,到臺北等候數日後,再經香港、曼谷而後至新加坡,航程時間超過七、八個小時。
  李明慧到新加坡後,在父親李增紅的安排下進入由光華學校、中正中學讀書。
  17歲畢業時進入聯源公司工作,李明慧曾分享她當時提到當時什麼工作都得兼任,包括公司的財政、康樂、秘書、打字,也得與外國公司寫信聯繫,或是寄外國船的出貨單等。
  由其父親不在公司時,全由她一個人打理。
  聯源公司當時雇用了6、7個職員,但貨船到港時則需要雇用臨時散工幫忙搬貨,數量不一,端看貨物多少,但要能臨時調得到人力才行,這是要極大的人脈、抗壓力與協調能力都要極好,因此公司口碑與誠信要好,才能在即時獲得臨時人力的協助。
  其實從事九八行也有極大的風險,李明慧在訪談過程中分享一件令他們家族感恩的事情就是1970年代,聯源公司的船曾被印尼政府沒收,當時損失很大,幸好印尼的華人老闆很信任她父親,借予資金,才渡過難關。
  李增紅做人良善,做生意講誠信,他向印尼華人購買的土產有咖啡子、樹膠、胡椒等,而印尼華人也會寫信來訂貨,不管他們要什麼,只要不犯法,李增紅都會要求聯源公司都幫他們進口。
  有些是原有進口,有存貨隨時供應需求,這種貨物利潤高。這些由歐美日本進口貨物種類繁多,俗稱洋雜,例如朝日啤酒、佳美香皂、日本AI沙丁魚、墨西哥鮑魚、荷蘭奶粉、代理永備電池等等。
  有些歐美公司在新加坡有辦事處, 像荷蘭奶粉,向辦事處買,數量多也會較便宜。有些是客戶下訂單之後,再聯絡進口,例如白糖、米、墓碑、碗盤等各種訂單都有。
  李明慧分享對於公司利潤營運而言,糧食比較不好賺錢,但是卻在當時很熱銷,荔枝、龍眼等水果從台灣進口,要搶快搶時機,不快一定就會導致虧損。
  所以李增紅當時也會到台灣做生意,一年到約7至8次。
  關於對供應商的付款方式,李明慧回憶說:「像佳美香皂、墨西哥鮑魚、荷蘭奶粉,我們是開信用證,但因為我爸爸不喜歡欠銀行錢,銀行賺我們利息,所以多是現金交易。現金買貨比較便宜。」
  「信用證是透過銀行進行,多是亞洲商業銀行或大華銀行,金門人開的銀行,講福建話。」
  「印尼華人客戶有時會欠賬,有時會多放一些錢,放在我們這裡,下次再扣,他們都相信我爸爸。有時他們寄土產過來,就像存錢在我們這裡,每月寄帳單即可。」
  而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建立了建全的關稅制度,九八行類的運輸買賣事業也失去先天優勢,在成本大幅提高後,各家運輸公司紛紛退出市場,而聯源公司本來有16位合夥人,紛紛退出,最後1980年只剩下李增紅1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聯源公司在第一代李增紅與人生合夥人倪珠賢,第二代李明慧與其兄弟姐妹協助下,轉型成為進出口貿易的代理商,這是九八行中少見的轉型成功。
  從中也足見李增紅與家族接班人的智慧。
  1997年李增紅返金捐贈壹千萬元新台幣建造近代金門唯一私人圖書館—增賢書室(位於金門縣金寧鄉古寧頭),增賢書室的名稱取之李增紅爺爺的「增」與倪珠賢奶奶的「賢」作為圖書館的名稱,並添購圖書、鋼琴、運動器材供故鄉人使用,另外也成立「增賢書室基金會」,定期頒發獎學金,鼓勵鄉島親族後輩用功學習。
  2011年李增紅與家族再次於金門縣大同之家育幼組設置「李增紅先生暨倪珠賢女士愛心基金獎助學金」照顧金門弱勢兒童。
  曾有獲獎助學金的學子曾回憶:李爺爺頒獎給我後,我去跟他說謝謝,他看著我的眼睛用金門話說:「囡仔,要好好讀冊,讀冊誒好處跟你一輩子。」現在我依然可以在腦海中浮出那時候爺爺的模樣,很慈祥、很溫和。現在我長大了,爺爺的故事在我心中化為一棵大樹,每當人生遇到挫折,我就會擁抱心中的大樹,定定自己的心,因為現在的我是幸福的。
  2016年李增紅老爺爺於新加坡仙逝,耆壽96歲,他的一生是金門青年的典範,曾有新加坡金門會館的前輩如此說過:「我們這一輩在金門出生的『離鄉』人,雖然已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但曾經歷過的金門歲月,不論時間的長短,已在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金門永遠都是我們這一輩人的島鄉。」
  李增紅老先生拚盡一生的力氣奮鬥著,並努力的讓自己心中最美的故鄉可以成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家鄉島,這中間的精神與典範是我們的楷模,更是永遠的精神導師。
  ~此文刊登時為農曆感恩月的第一週,以此文紀念所有熱愛金門的出洋金僑前輩~

  ◎本採訪稿引用資料如下:金門日報2016年2月28日:江柏煒教授—新加坡李增紅先賢事蹟、金門國家公園〈海外金門移民社群文化及其影響:印尼群島期中報告—計畫主持人:江柏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