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

臺灣是個多元族群融合的社會,自明清以來,從中國大陸來臺的移民後裔,由於閩南人佔多數,形成了今日我們熟悉的語言與傳統文化的主體。來自粵省的客家族群,雖然人數較少,亦保存著深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兩地的文化隨著閩南與客家族群的開墾遷移,逐漸遍布全島,並在悠長的歲月中逐漸融合,形塑了今日臺灣文化的特殊樣貌。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使民眾了解潮汕文化,特別舉辦「偶陶畫戲-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展」,希望觀眾藉由欣賞潮汕泥偶,也能了解其背後的文化傳承,以及藝術之美。本次展覽承蒙呂吟詩女士慨允提供展品,計237件彩繪偶陶,41組故事「屏」,展品作工之精緻與品項之多元,即便在今日的潮汕當地,都極為罕見。

就臺灣的傳統工藝發展狀況而言,潮州匠師,向與漳、泉並列齊驅,尤其傳統金漆木雕之美,冠為閩粵之首。如臺南水仙宮在清朝康熙年間營建時,便是聘請著名的潮州工匠前來建造。高屏地區自古流行迄今的皮影戲「潮調」,也保留了潮劇風華。潮劇雖在今日的臺灣已屬罕見,但在東南亞的華人社群中,仍十分風行。而此次展出的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可說是潮汕工藝與戲曲結合後,所產生的巧妙結晶。

來自潮州的彩繪偶陶,即所謂的「翁仔屏」,是盛行於當地的生活飾品,除了日常把玩或作為餽贈品,在廟宇祭祀慶典,更能與祭品一起上供桌,作為娛神的擺設。每一「屏」取自潮劇中的一幕,仿若劇照一般,人偶擺出戲齣唱曲中的身段,表情靈活,姿態生動,衣袍冠冕等細節,作功細緻,色彩瑰麗,盡顯匠師功底。

本次展覽自2016年6月14日起至8月28日止在國立歷史博物館一樓展出,並於6月17日(星期五)下午3時30分舉行開幕典禮暨記者會,希望藉由舉辦「偶陶畫戲-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展」特展,使觀眾對翁仔屏的發展淵源,及其所代表的潮汕戲曲文化及豐富有趣的知識內涵,都有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陶

展覽資訊 ►

時間|2016-06-14 – 2016-08-28  上午10時~下午6時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全票30元 優待票15元

活動詳情|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