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江珮歆
展出藝術家:張永達、陳依純、陳宛伶、羅斯里胥安姆‧伊斯梅爾、李承亮、林子荃、何采柔/郭文泰、許家維、杜佩詩、余政達、張徐展

2

4

策展論述/江珮歆

旅行,指的是遠行到外地,將旅和行單字拆開來看,「旅」是出行的、在外作客的意義,「行」是一種移動、在途中的概念。本展將「旅行」解釋為一種「介於出發與抵達之間、正在發生的、進行中的狀態」,可能是外出到他方的途中、在異地生活的過程、全球化下的變遷衝突、社會環境的發展、日常的行動等等。因而旅行的主體不一定是人,可以是任何事物。若主體為人,則可自行將所發生的心路歷程留下文字或影像的紀錄,但以事物作為主體的進行過程,則須仰賴他人書寫描繪。不管是自身或他人代為留下紀事,都有各自不同的角度,長期以來,藝術家一直都有一個記錄者的角色,無論是現實景色的紀實,或是將歷史事件、軼事傳承視覺化等等。本展藝術家將正在發生的過程轉化,以作品為載體,引領觀者進入另一種旅行紀事。

紀事透過藝術形式的表現,絕非只是流水帳的列出點點滴滴,也不是表象所見的輕鬆風景。藝術一直是紀錄的其中一種方式,以新媒體為媒介更延長了被記錄的時間性及空間性,繪畫所能含括的時間範圍是短暫且有所侷限的,文字則須依賴讀者的想像來重建景象,新媒體不同於書寫及描繪,動態影像能夠將時間收錄其中,也能跨時空的將畫面並製呈現;靜態攝影準確呈現畫面,甚至利用攝影設備突破視野界線拍攝畫面,讓照片的故事性更強烈;動力裝置直接創造出實際物件觸及觀者各種感知。除了敘事性的紀錄過程,藝術家更運用新媒體的特質,揉入自身想法感知剪輯製作,透過再現的同時,提出主觀回應,加深探討歷史記憶、人性感知、社會現況、生活經驗等層面。經由藝術家的觀察或感知,所記錄下來的,是反思、現況、記憶與未來。

本展依時間性作為分類,重疊以每件作品的觀點所記下的各種主體的旅行狀態,呈現各式議題、想法、形式、知覺與想像。時間是延續性的,因此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界線並非能被精準切割、甚至三者得以回憶、體驗、展望共存於個體靈魂之中 。若是如此,則可以認為過去、現在、未來皆可被視為「旅行」,回憶正伴隨生命活在人的腦海及習慣之中,不斷累積新的篇章;體驗毫無爭議的發生在每分每秒、環環相扣;展望則以想像及期盼的樣貌持續成長。而正因為如此的時間性,使得作品中所探討的事件、觀點,皆符合本展對於「旅行」的定義,更能彰顯其永續發展的狀態。本展共展出12件本館新媒體典藏作品,以豐富的創作媒材,呈現可見與不可見、直覺與感覺、解構與再造、具象抽象化與現實虛擬化的記載敘事。
回憶的持續前行─現在的過去

展覽資訊|

展期:105年2月27日至5月25日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數位藝術方舟(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