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寧強
  祖籍與出生地:
  祖籍福建金門縣西山前
  出生新加坡,新加坡公民。
  祖父:李册咸
  父親:李金獅(族譜為李清獅,可能因至南洋後來改清為金)
  祖母:黃尼(金門水頭)
  出生年:1953年
  學歷:新加坡南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榮譽學位
  經歷:歷任新加坡電視台新聞編輯與導播,華文戲劇組導播及監製
  現職:新媒體人、作家
  現居地:新加坡

  新加坡的夏日是炎熱的,但此時卻有一位壯年男子,拿著相機,走在獅城的街區,不斷地用他手中的相機紀錄獅城在他眼中的片刻時光,他就是獅城作家-李寧強,李寧強是新加坡難得一見的多產華語作家,他自2008年自主退休離開新加坡廣播電視台後,自學攝影,結合攝影與文學,開創一文一圖創作形式,並在圖書館、讀書會、攝影俱樂部、學校及電台分享創作經驗及主持現場工作坊,同時擔任麥波申民眾俱樂部攝影學會副主席、新加坡書寫文學協會副會長。
  看似一帆風順的人生,但是其實李寧強的童年是艱苦的,而尋根之路更是一波三折。


  1937年,李寧強的祖父李册咸帶著當時只有十四歲的李金獅(李寧強之父),離開金門西山前的祖厝,直奔南洋石叻坡(新加坡舊稱),從此開展一段未知的開始。當年蘆溝橋事變,日軍侵華侵金,眼見時局動亂、家鄉生活困苦,李寧強祖父做出的決定,是當時許多金門人會做的痛苦決定。
  何況,在李寧強祖厝後方17號及18號兩座閩南式大宅正是其宗親先賢在新加坡致富後回鄉興建的(西山前李宅,三級古蹟,大六路格局,當地人稱十六間厝),這樣的成功例子給了李册咸無比信心。因此李册咸把屋子與田地交託給宗親代管,一切事情辦妥,鎖上家門,就此帶著妻小出洋去,但是沒想到就這樣一鎖,再也沒有回來金門了。

  李寧強的祖父到了新加坡,一開始是在宗親創辦的九八行恆利號擔任大家長職位(類似現在的總經理),一家三口,包括李寧強的祖母,生活應該過得不錯。如果一切順利,也許返金光宗耀祖的願望很快就能實現。
  誰知命運多舛,十年後,李寧強的祖父在李寧強的父親李金獅成親不久後就逝世了,返金的盼望最終破滅。而其獨子李金獅在新加坡結婚生子,一連生了七個兒女,被生活束縛得抬不起頭,更別說有返金的念頭了。

  (編註:九八行是從事貿易,更多資訊可以至金門日報搜尋江柏煒教授:早期新加坡金僑行業:從九八行、駁船業到教育事業報導)


  1965年5月3日晨,李金獅也在新加坡走完他短短的人生旅程,病重去世了,死時才42歲,距離他離開金門的鄉島也28年了。
  李寧強回憶最後一次見到父親生龍活虎的樣子,是他病發前幾天。那是一個陰冷的早晨,他坐在門前看書,李金獅拿著菜籃準備去買菜,不知為什麼,突然把手中菜籃拋向李寧強,還朝他罵了幾句。當時他只覺得事情有點怪異,卻無法說出個所以然。

  後來,李金獅病了,嘔吐和瀉肚子,很快就起不了床。在當時的新加坡鄉村,看病是件大事,除非很嚴重,不會輕易到坡底(早年新加坡人把市區稱為「坡底」)看病。一方面是錢,另一方面是對醫藥常識十分貧乏;況且,找個醫生也不容易。家裡藥箱常備的特效藥這時就派上用場了,再不然,就到菜市場的中藥店買點藥或問個診。

  李寧強的祖母和母親不知事態嚴重,等到李金獅開始胡言亂語時才慌了手腳。李寧強的母親要李寧強到外祖母家找人幫忙,自己也準備到菜市場找中醫。鄰居們知道了,都上門來關心。
  看見李金獅實在不行,有人建議用曬乾的山竹煮水,說對治肚瀉有效,對於當時已失去主意的母親和祖母來說,這恐怕是唯一可以寄望的辦法。
  很快的,山竹湯煮好了。
  很快的,山竹湯灌下肚。
  很快的,一切就停頓了。等李寧強從外祖母家回來,他的父親已經永遠離他而去。

  1965年,李寧強12歲,最小的弟弟剛出世6個月。同年,新加坡宣布獨立。
  就這樣李金獅在壯年病逝了,留下老母親和一群幼兒寡母,幾乎快沒人記得李册咸曾經的願望-返金。
  李金獅去世後,李寧強的生活一切都變了。
  李寧強的大哥之前其父親去世前已在芽籠一間咖啡店打工,一個星期回家一趟。
  而李寧強二哥因家境清苦早一年停學,託人介紹,在惹蘭友諾士鄉村幫人賣潮州魚丸麵。
  而李寧強的大妹小李寧強兩歲,也跟著輟學了。李寧強的母親跟李寧強說大妹的成績不好,家裡不再負擔她上學的開銷,先待在家裡幫忙家務。二妹剛上小學,維持現狀。三妹3歲。幼弟還在餵奶。當時因為李寧強年底小六會考,其母親覺得是家裡唯一希望,怎麼辛苦都堅持要李寧強要用功讀書。


  李寧強回憶對父親的最深刻的記憶,最忘不了的是他在燈下端坐夜讀的背影。李金獅在新加坡並沒有受過教育,李寧強猜測父親應該在家鄉金門有讀過幾年私塾啟蒙,而且父親可以讀的書還真不少,從梁羽生到金庸都擺在案頭。

  夜晚是李金獅讀書的好時光,讀書對於李金獅來說是一件神聖大事,李寧強從沒看過任何人打斷他的雅興。李寧強的記憶中父親總是正襟危坐,藉著煤油燈的微弱光暈,把小說捲成筒狀,很快進入刀光劍影的俠義世界中。

  傳統福建人家庭大廳正中供奉福德正神,也就是大伯公。大伯公莊嚴的畫像下靠著一張長條供桌,它有一個古味極濃的稱呼,叫「中案桌」,桌上晨昏點著香。
  中案桌下方有一張較矮的四方桌,節日時用來擺放祭品,平常很少會用它。李金獅就在這寶桌邊讀著書。李寧強說:「沒錯,我父親他就是一字一句朗誦著書中的文字,用非常動聽的鄉音、用他那輕重快緩有致的聲調,把客廳的氛圍渲染成一片昏黃,而那個鄉音就是金門話,這就是我對金門第二個印象。」

  而第一個印象就是他那個年代所有金門旅星人會有的印象,就是在上小學時,成績冊上籍貫一欄寫著「福建省金門縣」六個字,讓李寧強知道自己是福建人,也知道是來自金門,只是不知祖居所屬鄉里。


  而第三個金門的印象是祖母的家鄉謠,李寧強的祖母是他的啟蒙老師,而祖母教的不是數理文史,而是金門家鄉風貌,風沙海灘、冷天寒風,還有到處的花生和番薯。她還常常吟唱金門歌謠,讓金門鄉音不斷在李寧強耳邊迴繞。

  李寧強到現在還印象很深刻的分享:「祖母吟唱這些歌謠時,常常怔怔望著前方,不久眼眶就紅了。當時我年紀太小,依稀感覺祖母心裡一定有其他的觸痛,猜想她一定是在想已經無法回去的家。只是那時候還小的我,只能陪著傷心,完全沒想到有朝一日回鄉的任務會落在自己身上。」


  1998年12月,李寧強與妻子至台灣遊玩,在台灣友人的安排下來到金門短期旅行,在這樣突如其來的金門之旅,讓李寧強措手不及,但是真的踏上金門土地後,祖母的童謠在耳邊響起『白鷺鷥,擔畚箕,擔到海仔埂,博一倒,拾一錢……』,就這樣李寧強的眼眶紅了,喉嚨哽咽起來。


  他離開親友歡樂的餐會,找到路邊的一位老者,問他哪裡可以找到李姓家鄉。話剛離嘴,李寧強就覺得自己問話問得很好笑。
  老人家眼裡卻深邃得可以看見過去,他抬起手指了一個方向,口中喃喃自語。
  他告訴李寧強戰場就在古寧頭,1949年古寧頭戰役時死了好多人。

  李寧強是查過資料的,在金門的確古寧頭姓李的最多,連路邊的老者都這麼說。當時李寧強還真的深信不疑,正因如此,當時的他再容不下其他的可能。
  但是李寧強真的錯了,而這個錯,自他踏上古寧頭便有所感覺,感覺古寧頭並非是他的祖地,全然沒有祖母歌聲中的寧靜感。他自己告訴自己:「我找錯了門。」

  回到島國獅城後,李寧強非常不甘心,想想只有去請教南來的金門長輩,才是辦法。想來想去終於想起一個人,他是李寧強的堂兄,和李寧強一樣是「寧」字輩。

  已是七十多歲高齡的堂兄,一提起金門就喉嚨哽咽。李寧強說明來意後神情立刻變得激動,堂兄拭著淚說:「一直盼望有回去的一天,但大半輩子過去,人還在新加坡。現在已不再指望兒女帶他回去,看來,希望就快成了絕望了。」


  他看著李寧強帶去的金門地圖,伸著顫抖的手,指著西山前村的所在地,慎重地對李寧強說:這就是我們的家鄉,在西山前,千萬別找錯地方。


  李寧強回憶他看到堂兄指著西山前這個地名時,他震住了,因為他曾經走過那裡,印象很深刻,巨大的石頭上刻劃西山前,那塊擦身而過的地標石,霎時浮現李寧強的腦中。對李寧強來說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知道了鄉里,鎖定目標,剩下的就是尋找確實的祖居和接頭的親人。
  可惜,很快的李寧強接到,堂兄他老人家去世的消息。李寧強當時心裡一陣觸動,久久無法釋懷。
  也許是聽到堂兄去世,也許是心中的擔憂,李寧強的尋根之路並沒立刻行動,他認為一切有太多未知的因素,更多的是害怕最後的結果是屋子毀了、消失了,千里跋涉後找不到親人、走入李家村沒人認得……。


  時間來到2014年,一個陌生的網友透過臉書,詢問李寧強的籍貫、年紀、姓名,經過一連串的文字往返後,陌生的網友丟出一句讓李寧強震撼的句子:「我應該叫你一聲堂叔。」他就是西山前李家康字輩的李漢敏。


  不久後隨著李漢敏寄來的族譜,上面清楚的紀錄著他們李家幾十代人的關係,李寧強再次心中湧起了希望,尋根之路再次的展開。
  而李寧強可以快速的找到西山前的宗親,還有一位重要的貴人,就是同為祖籍金門的陳文淑,陳文淑是1971年李寧強在德明政府華文中學讀高中時的同班同學,透過陳文淑在金門的宗親協助,不久陳文淑給李寧強發了訊息,給了許多西山前的照片與其李家宗親的聯絡方式。


  就這樣2015年11月李寧強與妻子再度地踏上返金之路,此次他們是由廈門五通碼頭坐渡輪過來金門。李寧強回憶當時船窗外一片海天朦朧,他的思緒飄到當年祖輩由金門到廈門,再由廈門搭船到南洋的情景。他無法想像這種大無畏的冒險精神是如何形成、無法想像迢迢水路有多少忐忑不安、有多少茫然和未知。
  11月14日李寧強來到西山前,鄉里的宗親一聽到他祖父的名字,立刻將他領到李榮協的家裡,就這樣七十八年的家族的光陰歲月拼湊了起來,李榮協一一的跟李寧強介紹還在村裡的宗親,也將李寧強的祖父代管契約書給李寧強,並拿來紙張讓李寧強要把祖父以下所有子孫的名字及生辰年月日寫下來,他再把祖父以上的先人資科列上去宗祠,一顆家族的大樹斷層在這78年間終於被補上了。


  不久後李寧強站在家廟內,與太太一人共18支香,看著眼前祖先牌位,他非常的感慨78年前會不會也是祖父祖母在這裡舉香告別祖先呢?!78年後由他與妻子承接遺願在此說聲:「我們回來了。」


  而這樣的尋根的過程,在李寧強先生的生命歷程裡,或許是一種「回甘」,兒時的苦,奮鬥時期的苦,到最後因為各位貴人的協助,找到了族根,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讓這一個祭拜儀式讓他措手不及還沒做好準備,還有兒子沒有與他同行祭拜,至今他依然惦記著等哪天疫情趨緩,他要帶兒孫返鄉,在家鄉唱著祖母教他的金門童謠給孫子聽,告訴他這是祖家。


  李寧強先生的過往成就了他是新加坡少見的華族作家,而他本身自1980年開始從事電視工作生涯,從電視新聞編輯兼導播做起,後來擔任華語電視劇導播及監製,監製近800集劇集,包括《濟公活佛》、《河水山》、《醫膽仁心》、《同心圓》及《寶貝父女兵》等,參與過新加坡電視新聞臺的重大轉型。一直到2008年離開電視台後開始攝影創作,至今已經出版了將近9本新書,最近的一本新書名為「人在獅島」。


  李寧強先生會在極為小眾的新加坡出版華語著作源自於兒子的鼓勵,開始攝影創作後的李寧強,有一日兒子忽然給他1000元新加坡幣的支票,跟他說:「這是我投資您出版的資金。」原來李寧強的兒子明白父親從年少時就有出版夢,礙於為了家庭生計,出了社會後,一腳踏入不見天日的電視媒體行業,就幾乎沒有拿起過筆書寫心境。


  他看著父親一張張的攝影,從中可以感受到父親想要說故事,也是他們國家的故事,故他希望父親可以把這一切出版,所以拿出1000元新加坡幣來拋磚引玉,誘導李寧強出版著作,就這樣屬於李寧強的獅城圖文著作就這樣一一的問世。
  李寧強先生分享為何他要用攝影紀錄獅城的原因,有一個原因是這一個國家他是快速的成長,1978年前他還在鄉村裡,1978年後他跟隨政府的政策搬到組屋,整個80年代是新加坡的大躍進,在短短不到四十年期間,新加坡從一個第三國家快速變身為一座國際城市,這樣的轉變必然有許多是會失去的,所以紀錄是重要的,記錄下來,讓更多人去認識自身所在的城市,這是他想分享的。
  最後李寧強分享:

「人生最重要的是選擇,在選擇前的累積都是為了讓你下最好的判斷去做選擇,方向對了,目標就不遠了!」


  李寧強先生新書介紹:
《人在獅島》是一本有關新加坡地景的詩集。一字一句,從一幀幀照片中沉澱、感悟、聯想、引申,最後串綴成自己喜歡的詩句、鋪疊成自己心中的獅島地景詩。
  現在特價每本20新元(原價25新元),網上訂購請前往:https://forms.gle/4Ck2GdF8is9MrhKW8
高艺出版:洪素梅(Soo Buay Ang)9298 8989。
  本文部分內文由李寧強先生口述提供,部分引用李寧強著作「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