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MR. WING Gallery:【擺盪中的時間意識】 - 非池中藝術網

  • 展期

    日期:2021-11-13 ~ 2021-12-28

  • 地點

    清風MR. WING Gallery(臺中市市政北二路324號)

  • 參展藝術家

    廖敏君、黃至正、林禹彤


胡塞爾曾說「時間是現象學最大的難題」

時間是什麼?時間究竟存不存在?這個問題近來因為量子力學興起,許多人開始探索時間與空間的問題,而時間究竟是一個客觀的存在還是主觀的感知?時間作為意識的建構,關鍵在於如何說明過去和現在的有效性,或者說,它們如何「存在」?許多敏感的藝術家早已因時間所引發的意識、記憶與再詮釋產出相應的精彩表現。清風藝廊特別針對這個主題策劃邀請了林禹彤、黃至正、廖敏君三個當代藝術家參與展出。

林禹彤的木雕經常利用材質的特性與紋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分離,而這些牽連與拉扯除了展現對木雕藝術的高度技巧與形式創新外,也有著以「愛」的關係作為對時間意識滯留的反思哲學內涵,特別是使用人的形象去組成或者分離來形塑「關係」,並以二位一體作為符號特徵,這個組成/分離並不等同關係的親密/疏離,而是在情感的連結上呈現出一種不穩定的狀態讓觀者去定義。值得關注的是她開始嘗試全景的形式,並且將各自的獨立個體以自我分離的方式表現,也就是她的焦點從二人關係轉變為自身內在的關係,甚是趣味及創意,也令人期待她後續探索的接續脈絡。

若林禹彤的作品是時間意識滯留的反思,黃至正的作品則屬於一種被動的意識流之觀察。黃至正的創作脈絡一直關注從物件至回憶的實踐策略,在時間流淌的過程裡即便是日常生活習見之物件,經藝術家的凝視解讀後,物件也能在傳統及表面的意義之外,開展出某種隱而不顯的訊息符旨。儘管他經常在作品中反覆表現出對過往事件的關注,但他認為記憶並不客觀,透過回望,還能創造出有別於當下的時間線。所以他的作品中曖曖模糊的線條成為最引人矚目的焦點,一層層地揭開又縫合過去的視覺與情感經驗,以重探自身的能動性。這些可視覺化的縫線圖像、銀箔肌理、墨水變化及輸出影像等技巧,將蘊藏於物件內部不可見的情思意識影射成可見的圖像意象,讓如碎片散逸般的記憶片段釋放出一連串的懷想氣息,有如讓物件中的記憶意識得以靈光乍現。2021年開始創作的〈詠嘆調〉,其創作語彙都指涉著主體記憶的歷史文本和時間軸線的消逝涵義,從而在一種超越知覺所能評斷的感知狀態中,在被動的意識流裡尋覓主體的生命印記及過往物件相連的象徵痕跡。

在廖敏君的作品裡,對於物件與記憶碎片的關係,又採取不同於前兩位藝術家的方式。物件需賦予意義才能變成具有寬廣精神價值的象徵事物,意識總是先於反思地已經展開自身,反思的主體只能在這種基源活動之上才能建立自身。透過轉譯物件及場域的方式把自我感受投射於物件材料,使物件脫離自身的物質屬性又給予它原功能之外的抽象屬性,使物件肩負起自我意識和外界事物之間的情感交流任務。她擅長以工業素材結合編織手法創造新舊的記憶連結。利用碳纖維線串連,並將顏料停留在線上,成為一道幽微的影像,似有若無,用冷靜、壓抑、羞澀、並詩意的影像及結構來處理心裡的怦然。她曾自述自身對於「歷時性」思維的創作深感過於平面,於是不同於一般時間的進程,她將記憶可能消逝的恐懼轉化,聰明地體會了「共時性」的意義,物件呈現出在層疊模糊的交會裡,在共時的心靈裡,誰都沒有離開過誰。她以重構和再書寫的方式為關係尋找生命出路,重新建構了她心中所渴望的人際關係及樣態。

時間,存在於人的心靈之中:所謂的過去和將來只是人的回憶與期望。在這裏要追問的不只是客觀的時間如何可能,還有意識的主觀時間如何可能?也就是說,意識憑何能有回憶、期望、反思等等結構和功能,以及這些結構如何令我們經驗到一個客觀的,作為萬事萬物發生維度的時間?這個獨特的展覽引發我們「內時間意識」的思考,也對意識的意向性甚至意識之中的滯留產生反思。

共時性的結構使得意識不會成為離散的點,而能把每個當下的經驗依次建立成一個連續統一的內時間流。由於這個內時間是由意識建構的,因此滯留本身不牽涉到回憶的真確性問題,它是人之所以能經驗到「過去」的意識基礎,

但回憶實際上沒有完成一次時光旅行,把我們完全帶回過去的經驗之中;相反,一個回憶在記憶的現前化的同時,也是對過去之物的時間位置的回望。基於這個對時間位置的回望,回憶才能有別於感知和幻想。每一個階段的問題其實都是時間問題的一個變種,只要找到對應「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意識結構,時間問題就可以以不同的方式重現。三位藝術家的精彩展現將使我們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侷限並產生共感,而這也是藝術最美的真諦。


內文引用:清風MR. WING Gallery
圖片來源:清風MR. WING Gallery

文章更新 2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