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多元藝術貌 – 【 馬來西亞】如雨林般深邃

————————————————————————–以下原文出處-典藏ARTouch

新馬藝術與藏存概況

馬來西亞與早期南來藝術家有一些淵源。抗戰時期,徐悲鴻曾到馬來亞的檳城,下榻於城內的南國旅社,南國旅社經理駱清泉日後更成為重要的收藏家。旅居期間,徐悲鴻倍受照顧,得以全心作畫,甚至舉行畫展,留下一段佳話。基於這段因緣,使得徐悲鴻有部分畫作流傳於馬來西亞。如今,馬來西亞的一些舊建築,也能看到于右任題字的匾額,或是在檳城發現由關山月題字的商號。

1930至1940年代,代表畫家如蔡天定,早期曾做木刻及油畫,他在馬來西亞教書時,注意到馬來人所製作的蠟染(Batik),覺得有趣,所以也向其學習,創作出在布上塗蠟的峇迪畫。早期人們感到不解:這是工具還是藝術品?如今回顧,它便是那年代的見證;看歷史圖片不如看那時期的畫作,透過畫作來了解歷史。蔡天定的畫皆在1956年於新加坡展出時,被外籍藏家購藏。

由香港重要藏家陸運濤收購的作品,後來分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及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1963年新馬分家,許多早期重要作品,也隨之分別存放於兩國的美術館,所以想要全面了解馬來西亞藝術,必須兩邊參看。李家耀不但是水墨畫家,也是重要的收藏家,他在60年代捐出50幅重要畫家的作品,給予國家美術館永久典藏。

2015高雄藝術博覽會馬來西亞當代藝術特區一隅。 左牆:Saiful RAZMAN《Do not trust Anybody》.Enamel paint on canvas.183×146 cm.2015。 中間牆面:周春美《外來者》.綜合媒材.30×21 cm.2015。牆前為鄭元德的雕塑作品。 右牆:Ruzekki HARRIS《12生肖》系列.壓克力彩、油彩、畫布.單張66×66 cm.2015。

新馬藝術與藏存概況

馬來西亞與早期南來藝術家有一些淵源。抗戰時期,徐悲鴻曾到馬來亞的檳城,下榻於城內的南國旅社,南國旅社經理駱清泉日後更成為重要的收藏家。旅居期間,徐悲鴻倍受照顧,得以全心作畫,甚至舉行畫展,留下一段佳話。基於這段因緣,使得徐悲鴻有部分畫作流傳於馬來西亞。如今,馬來西亞的一些舊建築,也能看到于右任題字的匾額,或是在檳城發現由關山月題字的商號。

1930至1940年代,代表畫家如蔡天定,早期曾做木刻及油畫,他在馬來西亞教書時,注意到馬來人所製作的蠟染(Batik),覺得有趣,所以也向其學習,創作出在布上塗蠟的峇迪畫。早期人們感到不解:這是工具還是藝術品?如今回顧,它便是那年代的見證;看歷史圖片不如看那時期的畫作,透過畫作來了解歷史。蔡天定的畫皆在1956年於新加坡展出時,被外籍藏家購藏。

由香港重要藏家陸運濤收購的作品,後來分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及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1963年新馬分家,許多早期重要作品,也隨之分別存放於兩國的美術館,所以想要全面了解馬來西亞藝術,必須兩邊參看。李家耀不但是水墨畫家,也是重要的收藏家,他在60年代捐出50幅重要畫家的作品,給予國家美術館永久典藏。

2015高雄藝術博覽會馬來西亞當代藝術特區一隅。 左牆:Saiful RAZMAN《Do not trust Anybody》.Enamel paint on canvas.183×146 cm.2015。 中間牆面:周春美《外來者》.綜合媒材.30×21 cm.2015。牆前為鄭元德的雕塑作品。 右牆:Ruzekki HARRIS《12生肖》系列.壓克力彩、油彩、畫布.單張66×66 cm.2015。
藝術家的文化身分追尋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藝術家開始尋找自己的文化身分,並回頭審視當時的情況,這是現代藝術創作的轉捩點。 1960年代有許多壁畫創作,為了舉辦向蔡天定致敬的展覽,才輾轉得知,馬來亞大學農學院存有一幅蔡天定的壁畫,因此回到昔日農學院舊址尋找,發現珍貴的壁畫就掛在走廊上,不但褪色且刮損嚴重,畫上還有釘書針,顯然被學生當作布告欄使用。經校方同意後,這幅壁畫現已珍藏於國家美術館中。

由於多元種族、多元文化所產生的不同觀點,馬來西亞於1969年爆發種族衝突,當時許多畫家為此創作,直至1970年代社會才趨於穩定。馬來民族全國巫人統一機構,在華人和印度人領袖的協助下組成國民陣線,使得馬來西亞幾乎達到一黨制的狀態。在巫統長期治理下,馬來西亞經濟快速發展,但也產生了政治權力傾向馬來人的趨勢,形成一個朝單一種族有利的、邁向同化的社會。

馬來西亞早期藝術家教育背景

林學大於1938年在新加坡創設了南洋美術專科學校(現南洋藝術學院),引入巴黎的藝術教育風格,如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派等。當時著名的師資有鍾泗濱、陳文希、陳宗瑞和張荔英等人。劉抗為劉海粟的門生,曾任職上海藝美專科學校西洋畫專任教授,開創了南洋畫派。鍾泗濱、陳文希、陳宗瑞和劉抗昔日赴峇里島寫生一事,蔚為美談,至今他們的畫作在市場上仍受到歡迎。當年南洋美專的畢業生,多半到法國巴黎留學,包括賴鳳美、謝玉謙、陳東、張耐冬、龍田詩、楊可均、盧伙生等人。

19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英國殖民政府開始提供獎學金,讓在職高級師範學院教師赴英留學。戴惠吉、賽.阿未賈馬爾、楊仁齡、陳存義、謝有錫、李明堂、Ibrahim Hussein、Khalil Ibrahim、Sulaiman Esa等人,皆為留英畫家。到目前為止,留學英國,仍是馬來西亞人藝術深造的首選,絕大多數馬來西亞著名當代藝術家都有留英背景。 1957時,台灣國立師範大學錄取第一批來台學習美術的馬來西亞學生,對馬來西亞的美術教育影響至今。第一屆畢業生有鍾金鉤、陳昌孔、陳培仁和許延義等人,至今創作不輟。台灣,也是最多馬來西亞華裔升學就讀美術的地方。

馬來西亞美術館研究員林愛偉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演講現場。(新苑藝術提供)

 

馬來西亞畫家趙堅勝與其作品《城市印象》系列合影。

中生代藝術家嶄露頭角

馬來西亞當代藝術的視覺表現和媒介十分多元,從這次帶來高雄藝博的作品可見一斑:陳剛毅的雙聯油畫《陳貞祿街的麗豐茶餐室》,畫面可以重組,風格獨樹一幟。Ruzekki HARRIS的作品《12生肖》系列,從畫作主題可看出與中華文化的連結。Juhari SAID的作品充滿想像與變化,譬如《靜物》一畫,將畫中之狗變形為茶壺的形態。畫家趙堅勝無論身處哪座城市,都會在當地寫生,藉由描繪街景表達對生活的觀察。周春美創作許多裝置藝術,主題涵蓋民族文化、地理環境,近年轉向人和土地的關係。留英的郭麗芳是馬來西亞重要的雕刻家,舉凡陶土、大理石、木質、金屬鋼線及絨布等材質都難不倒她,且作品蘊含女性主義思維。曾國輝的作品具有幽默感,以古靈精怪的風格著稱。Mastura RAHMAN的畫風細緻,善用馬來西亞建築及傳統雕刻的圖像,加入生活元素,以拼貼方式製成作品。留法畫家蘇文強喜愛古典樂,或因如此,他的抽象畫帶有抒情的音樂性。八〇後的藝術家中,鍾愛麗擅長肖像畫,以光潔細緻的色調,成功詮釋了少女的青春氣息。藝術家們從區域地理、亞洲移民背景、原生動植物、歷史建築和女性主義等多維角度出發,共同展現了馬來西亞當代藝術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