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落山風裡永恆的吟唱
時間:12/17 (日) 下午 2點半
講者:月琴推廣者 黃蓮嬌
地點:三餘書店 3樓

所有民歌的芳香氣味,都根源於土地與人,隨著時代的遷移,民歌也逐漸式微,源自恆春半島台灣最知名的民歌(思想起)似乎也漸成記憶。

牛尾絆:過去在恆春半島上,新娘出嫁前夕,往往會和親朋共聚,彼此用『牛尾絆』傳唱心聲,或祝福或勸戒,或感謝或抱怨。在那生活艱苦的年代,新娘的歌聲中常蘊含著深沉的無奈與不捨。至今,半島上的婦女只要聽到『牛尾絆』時,仍會忍不住熱淚盈眶。父母疼子女如流水般,淵遠流長,永不止歇。但子女想到父母卻如樹上露珠一般,多麼脆弱,太陽出來就消失了,曲調哀寂,如落山風的哀泣哭訴,傳神地流露著令人心酸的情感。

四季春:也是半島子民在日常生活中傳唱的曲調,旋律輕快,唱詞相當多元化,說景述情之間,唱盡半島生活的百樣情。五孔小調:是過去恆春半島上的苦力常常傳唱的民歌,喜歡以十二月令為歌頭來唱,細訴苦力不為人知的辛酸,之後常用來敘述成篇的故事,而且往往是悲情的。「牛身出世該得拖,無人艱苦親像我」的悲涼歌聲,伴著幽幽的月琴聲,傳神道出苦力的萬般無奈與辛酸。又稱長工歌,四句一葩的慣例會重複最後一句,形成五句歌,是五孔小調的特色。

平埔調:被改編成『青蚵嫂』、『三聲無奈』、『耕農歌』,又稱台東調,因每一段開頭都有一句『卜去台東』。

楓港小調:曲調上與四季春大同小異,歌詞以「敘情」、「寫景」為最多。手舉彼個月琴啊喂壓心肝,一手做音一手彈,已故民歌手認為:在日劇時代楓港人來到恆春燒木炭,在夜晚所唱的楓港民歌

思想起:每一段樂句都是連續一氣呵成的,一般認為有五十幾種不同的唱法,此五十餘種唱法,都是以一種曲調為基本骨架,被即興填詞演唱。隨著歌詞語韻的上揚下挫,自由改變某些音的音高,或自由延長,或縮短某些音,衍生出來的結果,仍然不失原曲調之風貌,這也正是思想起獨特而可愛之處。好就是好,讚就是讚,像『思想起』這種旋律優美、親切而質樸的民謠,總是令人喜愛而永垂不朽。所以愛好思想起的歌者,按他們的興致和情景,填上各種不同的歌詞。不管是唱四季天候,或者男女互相愛慕,甚且描述恆春半島景色……各色各樣,不勝枚舉。

 

source:三餘書店 TaKao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