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進行曲!馬來西亞的官方藝術
—–以下純屬個人觀點—–
傳統馬來西亞宮廷樂甘美蘭 Gamelan
甘美蘭音樂歷史悠久,據記載,1811年的時候甘美蘭樂隊及舞團首次從Riau Lingga 宮廷來到彭亨王室婚禮上表演,自此,傳統馬來甘美蘭音樂誕生了,也成為彭亨及登嘉樓宮廷的娛樂。在1914到1942年間,登嘉樓蘇丹及蘇丹後 Sultan Sulaiman Badrul Alam Syah 以及 Tengku Ampuan Mariam憑著對甘美蘭音樂的熱愛而極力推廣及发揚光大,將這種傳統的音樂推向了輝煌的時期。然而隨著二戰的爆发和時代的動蕩不安,甘美蘭音樂就沈寂在大時代中。
24年後,旨在保留馬來建築的建築師Mubin Sheppard在Istana Kolam(也就是皇宮)找到了塵封的甘美蘭樂器,並視之如瑰寶。1966年,在藝術工作者們努力的拼湊及還原之下,終於將當年輝煌一時的馬來甘美蘭音樂重現,並在馬來西亞大學首次公開演出。終於,平民第一次的一聽見百年前宮宴上悅耳的甘美蘭音樂。
馬來西亞民俗歌曲,表演中是一群人坐在地上邊拍手邊唱,歌詞里有很多馬來語“bala”的成分
此類表演為馬來族之傳統文藝表演,馬來文叫做Dikir Barat,至於用Dikir Barat表演方式來唱的曲類就有很內多了,有的是新編容的,也有的是馬來詩歌Pantun。
傳統來自吉蘭丹州和的Dikir Barat有2個“主唱”,分別叫做Tukang karut和Tok Juara,然後還有一群為數大約10個人的“合唱”,兩個主唱會互相對唱,然後背後一群的“合唱”就會接著唱出歌曲的“和音”。當然目前有些Dikir Barat可能會把整個組合精簡,把2個主唱變成1個主唱。
華人舞龍
北龍在江北一帶發展出的風格。
以龍身來說,北龍龍頭比較細小和輕巧,用料可以在傳統的紙紮,或者比較新穎的用輕身的膠質,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動作,譬如:左右翻騰等等。有別於南龍,北龍的動作範圍細多,故而所要求的體力亦相對降低。
北龍的動作,通常都適宜在漆黑環境中進行。所以,製作北龍的物料都是螢光。
目前,北龍在世界上比較流行。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方,都經常舉辦舞龍的龍藝賽事和表演。
馬來西亞皮影戲 (Wayang Kulit)
馬來西亞只有皮影戲這種偶戲,其中心位於北部的Kelantan。皮影戲有兩種類型:爪哇影戲(Wayang Java)與悉安影戲(Wayang Siam)。劇本自印度經由泰國傳入,爪哇影戲屬於貴族社會,演出《摩訶婆羅達》,於1909英領後衰落;悉安影戲屬於平民,演出《羅摩衍那》的重要段落,次要劇本取材自民間傳說,或是演師自編,較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