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4 月,多年從事社區營造相關工作的潘品⾔,為了提供給家人友善的居住環境,帶著一家 4 口從空氣污染嚴重的屏東潮州鎮,搬到滿州鄉永靖社區的田野間;為了讓年幼的女兒吃得健康、吃得開心,他意外開啟了自己的製麵人生。潘品⾔使用鮮甜的臺灣小麥麵粉,以及友善耕作的恆春半島當季食材製成無鹽蔬果麵條,並運用製麵過程產生的剩食混合食用油蠟,製成無毒蠟筆。現在更開始了一個從家人出發的微型創業計畫—小農麵攤。
10 年社造:一切都是從助人出發
原本就讀南華大學建築景觀系的潘品⾔,在大學期間就跟著大學教授一起從事社區營造相關工作。大學一畢業就到嘉義知名的社造單位「玉山旅社」擔任掌櫃,協助經營社區據點、書店管理、咖啡廳、老屋修繕,延續自己大學時對未來的想望。
2009 年,引發八八風災的莫拉克颱風,挾帶著大量的雨水侵襲臺灣本島,導致南部山區重創。學校教授邀請潘品⾔到災區幫忙,於是他便一同前往嘉義縣番路鄉轆子腳,協助日安社區的家園重建,一待就待了 3 年。只是在臺灣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並不好生存。薪水低、工作不穩定,在父親過世後,潘品⾔為了陪伴母親,帶著一家南下開拓全新的生活模式。
然而,國境之南的工作機會並不多,最常見就是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中心的周邊民宿、餐飲業工作,潘品言先是嘗試當了一陣子的民宿管家後,才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社區營造領域。有一天,潘品言突然意識到過去的自己總是看見別人的需求,卻不太有時間關照自己的家庭,於是他逐漸將重心回到家人身上。
彩虹麵條:給女兒的禮物,也為屏東小農盡一份心意
潘品言活潑可愛的 3 歲女兒正處於挑食的年紀,不愛吃正餐,比起飯更喜歡相對有趣,可以攪拌、吸吮的麵條。但市售麵條卻可能有漂白水、硼砂、防腐劑等添加物的問題,於是他決定為了寶貝女兒,開始研究並自製適合小朋友的健康麵條——用蔬果做成不同口味、不同顏色的麵,「我開始研發麵條後,女兒成為我們最主要的品管人,尤其當麵條變成彩色的以後,吃飯也變得更有趣。」讓孩子乖乖吃飯又能夠攝取足夠的養分,是潘品言的初衷,也是不斷改進成果的動力。
蔬果也有農藥殘留、食物里程和環境友善與否的問題,潘品言在屏南社區大學的農業課程中得到了解決的方向。他在社區大學結識了許多恆春半島的友善小農,在一次的課程中,有農友提到「種攏毋是問題,賣才是問題」。
於是,潘品言開始和在地友善小農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以自產自銷的零售價收購農產品,並製成彩虹麵條與研發麵食料理,並不定期出沒在各地市集,希望藉此推廣友善麵食與支持小農的理念。潘品言知道,現階段的作法或許對小農們的幫助有限,但若能夠協助解決一小部份友善農作的產銷問題,也不無小補。目前他已研發出 5 種口味無化學添加、不加鹽巴的彩虹麵條:原生種小黑豆麵、全果肉紅龍果麵(季節限定)、港口茶麵、雨來菇麵、薑黃麵,皆是使用臺灣小麥、有機認證或友善農法的恆春半島農作物製作。
超級老爸:為愛畫畫的女兒做無毒蠟筆
為了解決在製麵及料理過程中的剩食問題,除了作為堆肥,潘品言又再次從女兒身上找到靈感:用咖啡渣、地瓜葉、高麗菜、蝶豆花、紅龍果皮、薑黃等已不適合食用的老葉、果皮、過期或受潮等食材乾燥後磨粉,混合米糠油、米糠蠟及少量食用色素,製作
出繽紛的「剩食蠟筆」。潘品言說,女兒 3 歲的時候開始喜歡用蠟筆畫畫,但也發現她很常會下意識地把蠟筆放到嘴巴裡吃,「覺得很不放心,但市面上的環保無毒蠟筆都不便宜,所以決定自己用廚餘來製作,就算孩子誤食也比較不會有安全疑慮。」
對女兒的珍愛讓潘品言找到打造零廚餘麵攤的方式,而好的事、對的事總是能找到屬於它的方式擴散出去。剩食蠟筆推出後大受好評,許多家長看到後紛紛在網路上向潘品⾔請益。於是他開始在學校推廣、並協助設計剩食教育課程,希望能有愈來愈多父母也可以在家帶著孩子嘗試,寓教於樂,讓孩子們有不浪費食物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