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 – 藝術篇
——以下純屬個人觀點——
Wau Bulan 月亮風箏 –
吉蘭丹是馬來西亞許多傳統藝術的發源地,從巨型風箏到複雜的紡織品,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和傳統遊戲。說起馬來西亞的傳統工藝,馬來西亞人都會想到傳統的Kelantan Wau (吉蘭丹風箏) , 金綢緞布(Songket), Gasing (陀螺) 之類的傳統工藝。」Wau」是馬來語,意思是「風箏」,和中國的風箏一樣,都是由竹框架和宣紙製作而成的。雖然,馬來西亞有不同類型風箏,如:Wau Kucing (貓風箏), Wau Merak (孔雀風箏),Wau Jala Budi, 但 」Wau Bulan」 (月亮風箏) 是最著名和最美麗的風箏。
Wau Bulan(Bulan在馬來語裡是月亮的意思),是馬來西亞最大和最漂亮的風箏,之所以叫「月亮風箏」,是因為風箏的尾巴像月牙形狀一樣。月亮風箏比其他傳統風箏要大得多,典型的月亮風箏的大小是2.5米寬和3.5米高,而一般的傳統風箏的大小在一米到二米之間。月亮風箏以其精緻的製作,華麗的花卉和樹葉的設計,色彩鮮艷明亮,是馬來文化的歷史和傳統。風箏的製作相當講究,首先必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
在吉打州,玻璃市州和吉蘭丹州等農村地區,每逢水稻收割季節結束後,為了慶祝豐收的收穫,農民們便聚集一起放風箏。在過去的美好日子裡,傍晚時分是許多男孩們最喜歡的時候,一群孩子們會聚集一起玩各種簡單又好玩的傳統遊戲,如:放風箏,轉陀螺,玩彈珠,batu seremban等等。那時候的生活雖然不如現在進步,沒有網際網路,也沒有各種電子產品,但是,孩子們的童年生活過得既有趣又快活。
馬來風箏集精湛的工藝、炫目的色彩和裝飾於一身,它展示了馬來人的創造力和他們創造一種具有最高美學水平的獨特藝術形式的精湛工藝。竹子是製作風箏的框架的主要材料,竹子被劈開後,在泥里浸泡兩周,這可以防止竹子受到象鼻蟲的攻擊,也可以使竹子變得更柔韌。竹片被製成一個複雜但輕便的框架,然後做出適當的調整,以確保風箏結構的牢固。將宣紙上的圖案仔細地剪下來後,粘在框架上。除了表演和外觀的馬來風箏,風箏飛的聲音被稱為 「Dengung」, 風越強,風箏飛得越高,產生的聲音就越高。
Batik 蠟染 –
馬來西亞的峇迪以其繽紛的色彩、大方的圖紋及多變化的設計聞名。這種布料通常以高貴的民族花紋為設計,特別適合製作輕鬆便裝。也有一些時髦的峇迪衣適合出席非正式的晚宴。高品質的峇迪一般上是使用絲綢并以手繪圖紋。每一個設計只限於一件以確保是獨一無二的。圍巾、長袖衣、桌布及餐布,都是很受歡迎的紀念品。在這裡也有巴迪床單及沙發套袋。
峇迪普遍上被形容為藝術和文化的結晶,在布匹上設計出精細又漂亮的圖紋。峇迪取自爪哇人的文字”迪”即點的意思。這產品的精髓在於蠟染的技術,通常人造纖維和絲綢是印刷峇迪的首選布料。據歷史記載,峇迪印刷藝術隨著昔日貿易通道發揚至大陸,即從馬來群島分布到印度、東南亞甚至遠到中東、中國和日本。這富有創意的藝術精品可製成禮品盒、包帶、披巾、襯衫或沙龍。這些成品價格介於二十至六百零吉。體積、設計、產品品質將為價格定位。來到馬來西亞度假別忘了買個富有藝術的峇迪產品作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