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學
—除了「」,其實我們都一樣

我在入口處擺置了一座一般民間修車廠的標準設備,用來將車子頂高來維修的雙柱頂車機,試著透過一個物件的設置,改變整個空間的功能屬性,由於位於一樓的玻璃櫥窗旁,相信那些路過而不會進到畫廊的人,會有這裡是修車廠的錯覺,當然更不會知道頂車機也是假的。但是就實際的狀況,對他們來說,頂車機是真的,因為”牠”的假裝,並沒有被發現。因為他們沒有參與,假的反而變成真的。

人類在作出某種行為時,總認為自己是在意識的自主控制下完成的。但心理學家卻通過實驗告訴我們,其實「人類正迷失於一種自欺欺人的狀態」。

麻省理工學院(MLT)傳媒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透過定製的電子儀器來監視人們每天如何生活,實驗結果發現人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超過90%幾乎完全遵從慣常的程序,某些人的行為甚至可以用一些數學方程式進行預測。這項工作從一種不可思議的機械的角度來認識人類的行為。耶魯大學心理學家約翰·巴奇說:「這很難讓人接受。但是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不是由他們有意識的意圖和有意的選擇來決定的而是由環境促發的精神過程決定的。」

這個實驗的詳細內容和準確性如何,我並不在意,但這樣的說法多少讓我有一種人生是被決定的宿命論以及該如何脫困的焦燥感。

我們的生活總是在如此真實與虛假之間被牽著鼻子走。
我們被迫工作,被迫接受環境的惡化,被迫接受制度的不完美,被迫接受現實的殘酷,被迫接受不想接受的改變,被迫習慣被牽著鼻子走。
「因為無能所以被迫,因為被迫所以無能」。這樣的循環,說明了存在著一種控制。我說那就是「」。

雖然是延續「表面工程法」系列作品的發展,以一種模型擬仿的方式,模擬偽裝虛有其表的真實事物,但有一些不同的是,我試著在這些作品中植入更多主體性的表態,就較像是生物學中的擬態一般,來作為「假裝學」的基礎和示範。企圖透過這樣的表現,來揭示隱藏在當代合理性的說詞背後的「」。
而作品的樣子,大概就像「假裝」在詞典裡的解釋:

「故意表現出某種動作、表情或情況來掩飾真相。」


展覽資訊 ►

展覽期間|4/30 – 5/29  / 12:00-20:00(週三公休)

展覽地點|絕對空間 ( 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205巷11號2樓 )

費用|Fre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