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inite Load Articles
從金融業到農業:張德超在雲南堅果產業的成功轉型
2003年,張德超率領家族迎來了一次重大的事業轉型--正式投入中國雲南的堅果產業,並在香港成立了農科有限公司與雲奧達堅果有限公司。這一舉措不僅標誌著張家事業版圖的延伸,更顯示了其家族在新興市場中獨到的戰略眼光。探索新興市場:從印尼到中國早在2000年代初,張家在印尼的經濟環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隨著當地政策與經濟環境的變化,家族決定逐步撤出印尼的金融業,尋求新的發展方向。張德超敏銳地察覺到,中國農業市場的潛力無窮,而雲南作為農業資源豐富的地區,特別適合發展堅果產業。他們將目光投向這一新興領域,開啟了從金融業到農業的跨界探索之旅。 雲南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別適合堅果種植。這裡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降雨量充沛,非常適合澳洲堅果等經濟作物的生長。在全球堅果需求不斷上升的背景下,雲南成為中國堅果產業的關鍵區域。張德超家族正是看中了這一市場潛力,迅速在雲南與當地政府合作了一萬畝土地,建設起一個現代化、一條龍的農業企業。 一條龍經營模式:從種植到銷售 張德超家族的雲奧達堅果有限公司實現了堅果產業的全鏈條運營,包括種植、加工、包裝、物流和銷售等環節。他們在雲南建立了標準化的種植基地,引進了國際領先的技術,確保堅果的品質穩定且達到出口標準。此外,公司還投入巨資建設現代化加工廠,採用自動化設備進行堅果去殼、烘乾與包裝,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與產品附加值。 在銷售方面,張家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憑藉產品的高品質,他們迅速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並在短短幾年內將雲南堅果的市場佔有率提升至50%。這一成績不僅讓雲奧達堅果有限公司成為行業領軍企業,也為張家的事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戰略視野與可持續發展 張德超的家族在雲南堅果產業的成功,離不開其長遠的戰略視野和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他們在種植過程中推行綠色農業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化肥與農藥的使用,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企業還與當地農民合作,提供技術支持與市場指導,幫助他們提高收入,實現雙贏。 張德超在雲南堅果產業的投入,不僅是一次商業上的成功,更是一個家族在新時代中實現責任延伸的典範。透過精準的市場判斷與扎實的經營理念,張家不僅拓展了事業版圖,也為當地經濟與農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們的故事,展現了華人企業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智慧與格局。
張德超的創業之路:從動盪中崛起,打造跨國產業版圖
1908年,金門這片小島上的人們遭遇了一場重大危機,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島上居民的生活節奏,甚至威脅到整個村落的存亡。在這場大災難中,許多家庭被迫選擇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張德超的祖父張聿堯與祖母陳盒正是這群避難者中的一員。他們與鄉親們踏上了當時對許多人來說遙遠且陌生的旅程--前往新加坡。新加坡作為南洋的重要港口,吸引了不少金門人,他們認為這裡是躲避疫情和災難的最佳選擇。然而,對於這對夫婦來說,新加坡並不是旅途的終點。 當時的金門局勢混亂,疫情雖然緩解,但生活條件艱苦,農業與漁業無法提供足夠的生計。張家決定再一次離開新加坡,輾轉前往印尼的一個小島,投靠早先移居當地的親戚。在這座小島上,他們在當地工廠工作,雖然生活艱辛,但張家夫婦始終抱著強烈的希望。他們始終關注著家鄉的情況,期待著能有一天返回金門重建家園。這段漂泊的歷程,不僅是張家命運的轉折,也成為張德超家族故事的起點。 1914年,當金門的疫情逐漸穩定後,張聿堯曾回到青嶼,加入了家鄉的重建工作。在當地,金山道殿是村民的信仰中心,也是村落的精神依託。作為歷史悠久的廟宇,金山道殿的修繕不僅是為了恢復宗教活動,更是為了重新凝聚人心。張家積極參與修復工作,祖父張聿堯更是其中的主力之一,表現出對家鄉深厚的情感與責任感。金山道殿不僅承載了他們的信仰,也記錄了村落從動盪到安定的歷程,見證了青嶼村的興衰起伏。這種對家鄉的深情厚誼,深深影響了張德超的一生,成為他後來持續回饋家鄉的重要動力來源。 印尼的戰亂與家族的奮鬥 1935年,張聿堯在印尼病逝,這對張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作為家族的支柱,張聿堯的離世讓張家陷入一片愁雲。當時,印尼正處於歷史巨變之中,局勢動盪不安。從20世紀初開始,印尼逐漸掀起民族主義浪潮,要求脫離荷蘭殖民統治的聲音越來越響亮。這場變革不僅深刻地改變了印尼的命運,也直接影響了像張家這樣的華人移民家庭,他們不得不在動盪的環境中摸索生存之道。 印尼民族主義的興起與華人家庭的挑戰 1908年,印尼的民族主義運動開始萌芽,當地知識分子與青年組織了「布迪烏托莫」(Budi Utomo)協會,這被視為印尼民族覺醒的起點。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反殖民運動逐漸從精英階層擴展到廣大的民眾。到1930年代,民族主義浪潮已經不可阻擋,各種工會、政黨以及青年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他們透過集會、出版書刊與示威遊行,強烈要求政治自治與經濟獨立。然而,荷蘭殖民政府對這些抗議活動採取了嚴厲鎮壓的態度,導致社會局勢愈發緊張。 對於生活在印尼的華人來說,這一時期尤為艱難。印尼的華人社群早在荷蘭殖民時代就已成為重要的經濟支柱,但同時也因商業上的成功而遭受本地土著的敵視。在20世紀初,印尼各地的華人移民主要從事小型商業活動,例如雜貨店、餐飲業以及手工業,他們辛勤經營,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然而,隨著民族主義的高漲,部分印尼土著將華人視為殖民者的同盟,認為他們是壓迫本地人的幫兇。 1935年,正是這種緊張局勢的高潮時期,印尼的社會環境變得更加複雜與危險。對於像張家這樣的華人家庭來說,他們既要應對經濟上的挑戰,又要面對時不時爆發的社會暴力。張聿堯的離世,讓這個家庭在風雨飄搖中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然而,他們並未因此放棄對未來的希望。 從動盪中尋求穩定:祖母陳盒的堅韌與家族的延續 張聿堯去世後,祖母陳盒接過了維持家族生計與精神的重任。當時,印尼的局勢愈發不穩,荷蘭殖民政府對民族主義運動的鎮壓越來越殘酷,工人罷工與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社會矛盾激化。然而,陳盒以堅韌的意志撐起了整個家庭,帶領子孫在困境中求生。 她深知,唯有團結與努力,家族才能在亂世中立足。因此,她不僅親自照料孩子們的成長,還積極教育他們珍惜家族的根與歷史。張德超回憶道:「祖母經常告訴我們,困難是暫時的,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努力向前,就一定能渡過難關。」這樣的教育在後來的歲月中成為了家族的精神基石。...
返鄉的力量:金門女青年-李佳融的社區共興之路
在金門這片海島上,石蚵田的故事已延續了400多年,承載著族群的記憶與情感。然而,隨著年輕人口外流與產業老化,這項傳統產業逐漸沒落。返鄉青年李佳融,以她的專業與熱情,將傳統與創新結合,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生命力。她的故事,是社區共興的典範,更是對家鄉深厚情感的最佳詮釋。 從旅遊夢想到返鄉行動 李佳融出生於台灣,金門是她的原鄉地。由於父母嚴格要求,她只有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異時才能回金門探望外公外婆。這樣的家庭規定,讓她從小就與金門建立了特殊的情感連結。每次踏上金門的土地,她都會感受到濃厚的鄉愁與歸屬感,並深刻意識到這片土地對她意義非凡。 在升學選擇上,李佳融的決定充滿個人特色。她熱愛語言學習,認為語言是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但她不滿足於書本知識的局限,決定選擇旅遊相關科系。這個選擇不僅能結合她的語言興趣,還能讓她學到實用的職場技能。雖然當時就讀的大學並非一流的學校,卻有良好的師資,在他自己以高度的自我要求投入學習。 大學期間,她在旅遊專業中發現了自己的潛力,並在老師的鼓勵下,積極參與課外實踐活動。最終,她憑藉堅持不懈的努力考上了研究所,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研究所時期,李佳融開始接觸社區,特別是如何通過非營利組織幫助弱勢群體改善生活。她參與了一些社區活動,見證了這些組織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為社區帶來深遠的影響。這些經歷深深啟發了她,也為她未來投入地方創生與社區規劃埋下了種子。 然而,她的返鄉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研究所畢業後,由於家庭突發變故,她不得不回到金門,應聘為戶政事務所的臨時人員。在這段基層工作的過程中,她深入了解了公務體系的運作,同時也目睹了政府在資源不足下推動地方發展的艱難。「金門的公務人員幾乎一人身兼多職,很多好的計畫因為預算或人力不足而無法實現。」這樣的經歷讓她開始思考:民間是否能扮演更靈活的角色來彌補這些不足? 正是在這樣的反思下,李佳融逐漸找到自己的方向。她決心將所學與經歷結合,運用民間力量推動家鄉的創新發展。她以旅遊為切入點,試圖為金門的傳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開啟了屬於她的返鄉創生之路。 地方創生:石蚵產業的轉型之路 位於金門西北角的古寧頭石蚵田,擁有超過400年的歷史,曾是金門重要的經濟支柱。然而,隨著人口老化和產業斷層的加劇,這項傳統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今,最年輕的蚵農年齡也已超過65歲,許多石蚵田因後繼乏人而荒廢,部分蚵樁甚至被泥沙掩蓋,逐漸消失在海岸線的記憶中。 面對這樣的困境,李佳融與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攜手,為石蚵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她透過創新思維,嘗試將石蚵產業與地方觀光結合,打造出一系列結合文化、教育與體驗的活動,不僅為這片海田賦予新生命,也讓外界重新認識這段源遠流長的產業故事。 將「以海為田」的智慧傳承 ...
華府旅行社金門分公司榮獲國際金旅獎 展現旅遊服務新高度
【金門報導】華府旅行社金門分公司近日站上中華民國品保協會頒發的國際金旅獎舞台,獲得旅遊服務業的至高榮耀。這份殊榮,是該公司多年努力的結晶,更是對其專業服務與團隊辛勤付出的高度肯定。 該公司代表在領獎時表示,這項殊榮不僅屬於公司,也屬於所有選擇並支持華府旅行社的顧客與合作夥伴。正是因為客戶的信任與鼓勵,華府才能不斷精進,透過專業的旅遊服務,將金門的歷史文化與自然之美傳遞到更廣大的國際市場。 「我們將秉持初心,提供更專業、更貼心的旅遊服務,讓每位來到金門的旅客都能擁有難忘的旅程」,公司負責人感性地說道。「同時,我們也希望透過這份榮耀,讓金門之美更閃耀國際。」 華府旅行社金門分公司感謝評審委員的肯定,也特別致謝所有幕後夥伴的努力與付出。未來,公司將持續致力於提升服務品質,與顧客攜手推動金門旅遊事業向前邁進,讓更多人認識這片美麗的土地。
華府旅遊:從挑戰中突圍,推動金門觀光新契機
從創業起步到多元化經營:李清泉的堅韌與創新 來自臺中的李清泉,是華府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金門分公司的代表人,憑藉對旅遊市場的敏銳洞察與長期規劃,於2015年在總公司的授意下,來到在金門成立分公司,專注於服務大陸團的需求。 這一決策背後蘊含著華府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對金門地區觀光潛力的信心,也展現了李清泉在創業初期的遠見與果斷。在過去近十年的經營中,李清泉持續深耕金門旅遊市場,並於2019年拓展業務版圖,成立小客車公司,為進一步提升旅遊服務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奠定基礎。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全球旅遊業帶來巨大衝擊,李清泉的公司也未能倖免。疫情爆發前,核心業務主要是接待從大陸來台的團體旅客,但隨著邊境管制政策的實施,大陸旅客無法進入台灣,這讓原本穩定的業務瞬間陷入停滯。 面對這一嚴峻挑戰,李清泉並未選擇退縮,而是展現了驚人的應變能力和堅韌意志。他迅速調整經營方向,重新評估市場需求,將原本專注於團體旅遊的小客車資源,靈活轉向服務小包車與小包團業務,以滿足個人化與自由行旅客的需求。 在新的市場布局中,李清泉敏銳地察覺到,隨著旅遊市場逐步轉向自由行模式,金門的市場潛力巨大。他認為,金門不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更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與特色產業。為了讓旅客更深入地體驗金門,他在疫情期間嘗試開發結合品酒活動的特色產品,希望藉由金門高粱酒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旅客。然而,隨著金酒公司在這一領域推出更專業的品酒體驗,他決定淡出該市場,自己則專注於更具創新性和市場區隔的產品規劃。 他相信,與其重疊資源,不如專注於新興需求,為旅客提供更多元且深度的體驗選擇。而且他認為以金門酒廠的資源可以把這一塊項目運作得更好。 李清泉的創業歷程是一個從挑戰中崛起的典範。他以堅韌的毅力和靈活的經營策略,為金門旅遊業開闢了新的道路,也展現了一位創業者不斷創新的精神。 華府旅遊:提供一站式服務,提升旅遊品質 華府旅遊以「一站式旅遊服務」為核心,致力於滿足自由行與團體旅客的各類需求,從住宿、交通、餐飲到行程規劃與各種體驗活動,應有盡有。華府強調,旅客只需準備行李,其他一切交由華府妥善安排。 這種全面服務的定位使華府旅遊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尤其是在市場逐步轉向自由行時代。與其他業者強調低價競爭不同,華府專注於精緻化產品,滿足旅客多元化需求。 專業團隊:深耕金門特色,贏得旅客信任 ...
陳佳苑裡的家族齊力 金門水頭聚落的傳統重生
在金門水頭聚落,有一座獨特的民宿,它承載著傳統建築的歲月痕跡,也融入了現代設計的巧思。這座民宿名為陳佳苑裡,它是一座經過精心改造的傳統閩式雙落古厝。走進這裡,時光彷彿停滯,古老的屋瓦、陳年的木樑,以及庭院中那抹歲月靜好的綠意,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厚重。 在這座老宅的改造過程中,設計團隊捨棄了過度的裝飾與華麗材質,選擇「順其形,說其話」,讓空間保有老宅本應具備的「樸」與「實」。每一處設計,都在傳達對傳統的尊重,對過往歲月的溫情回應。 古厝新生: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平衡 在陳佳苑裡的重建工程中,我們見證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這項工程由返鄉設計師陳永圍及其兒子陳易先主導,他們不僅運用了專業的建築設計知識,也融入了家族的情感記憶。他們保留了雙落古厝的基本架構,並將傳統的紅磚、木樑、燕尾脊等元素完整保留,同時滿足了現代居住的功能需求。 在民宿內部,空間設計得寬敞舒適。原本獨立的兩間房間被巧妙地合併,轉變為一間多功能套房,這樣的設計既保留了古厝的傳統特色,又滿足了現代居住的靈活性。玄關入口處的大木平台,為老人和小孩提供了一個自由活動和休息的空間,體現了設計的人文關懷。木質樓梯經過特別加寬,不僅穩固舒適,也給人安全感,這些細節都展現了設計者對居住體驗的深刻理解。 這種「新舊交疊活化」的設計概念,讓古厝不再是靜態的歷史遺跡,而是成為了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保存了歷史的印記,也賦予了古厝新的生命,使其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作用。這樣的改造,不僅讓古厝得以傳承,也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光彩,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存。透過這樣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到,保護傳統建築不僅是為了懷舊,更是為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讓這些建築繼續發揮其價值,為人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一場家族情感的延續的返島 金門水頭聚落,一座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民宿園區│陳佳苑裡,這裡不僅承載著家族的記憶,更是一段關於返鄉、傳承與創新的動人故事。這座民宿的誕生,源於一位金門父親的夢想,以及他子女的齊心努力。 陳永圍,一位長年在外打拚的創業者。儘管生活忙碌,他始終惦記著故鄉,心中有個執念:希望家族的祖厝能重新煥發生機,成為更多人認識金門文化的窗口。當他帶著子女回到金門時,這個夢想漸漸成型。 「爸爸不希望我們回來只是為了祭拜祖先。」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女兒陳廷韻的心。她在日本專研和菓子製作四年後,毅然決然返回故鄉,投身家族事業,成為這座民宿的主理人。她以精緻的手藝和對細節的堅持,為民宿的待客之道注入了真摯的人情味。 而在這場家族夢想的藍圖中,陳易先扮演著關鍵的建築師角色。他憑藉對金門文化的深刻理解,將祖厝的古樸風貌與現代建築工法巧妙結合,既保留了老宅的歷史痕跡,又賦予了空間新的生命。每一處結構、每一扇窗,都傳遞著金門的傳統精神與現代生活的和諧共存。 此外,民宿的視覺靈魂由陳易先的妻子--蔡旻家精心打造。她以插畫與設計專長,為空間注入了柔和的藝術氛圍。從牆面裝飾到文創商品,每一件作品都充滿著金門獨特的風土人情,讓每位訪客在入住期間都能感受到家的溫馨與文化的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