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連屏東人都覺得偏僻的地方,一座師生不超過30人的小學校,變身里民聚集的社區客廳!拿下建築獎的設計巧思,如何讓大人小孩週末也往學校跑?
建築-鯨魚小學校-ADA新銳建築獎-黃卓仁-大武山-屏東-枋山社區-漆志剛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我們當初也是爬上堤防,才發現原來離海這麼近,」丁尺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黃卓仁說這句話時,正站在屏東枋山社區臨海的堤防上,眼前是台灣海峽,身後約20公尺的距離,是他近期操刀的改建案——加祿國小枋山分校,又暱稱「鯨魚小學校」。

翻新的校舍,大量運用純白和淡灰色,入口處更俏皮加了藍色魚尾的裝飾,讓ㄇ字型的建築,宛如鯨魚洄游,大方又討喜。在幾乎沒有外來訪客的偏鄉地區,形成一道特殊的風景。

轉向、登高,都是為了更好地和環境相處

鯨魚小學校地處偏遠。枋山社區沿著平行台1線的小路而生,長度不過數百公尺。沒有商店,沒有公園,只有緊逼馬路的大武山脈,和整排如城牆高聳的黑色防波堤。校舍本身更是年老失修,冬冷夏熱。

黃卓仁思考,如何透過設計,為地方增添一些新氣象時,近在咫尺的大海帶來了靈感。他想:何不讓孩子們也能看見海?

只要學校變得有魅力,孩子們就會更有動力來上學。於是一連串的設計工作展開了。首先是調整既有結構,原先舊校舍主要的活動空間,在建築東側,冬季落山風一吹,大家都東倒西歪;夏日直射入窗的西曬亦教人難耐。

黃卓仁於是翻轉重心,把建築拉成開口朝西的ㄇ字型,教室安排在南北兩段,中間面西的室內只留洗手間和圖書室,並騰出走廊、加設遮陽板,一方面避掉烈日輻射,一方面利用建築體抵擋東邊的寒風,讓中央宛如合院的空地,維持在舒適的狀態。

接著要看海。方法很簡單,就是站上高處。他把校舍靠校門的那一端,用清水混凝土灌出一座含有溜滑梯和樓梯的坡道,一轉上去便達屋頂。恰好越過一米八的堤防,清楚看見遠方的海天一色。

鯨魚小學校獲得2020年ADA新銳建築獎,該獎評審暨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漆志剛指出:

「他(黃卓仁)有一個很棒的策略,是不做兩層樓的房子,這高度剛好結合觀景和海嘯避難平台,改變屋頂的定義,山和海的特性都被凸顯出來。也把校園植栽、地景、遊具,全整合在一起,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漆志剛認為,一般建築師思考建物和基地的融合時,常採取消極的方式,例如建築不顯突兀、不影響原生植栽;黃卓仁卻反而透過「增加」,去彰顯原本基地的優點,屋頂平台正是一例。

當然,鼓勵孩子們看海之餘,也要引導他們看山。其實鯨魚這個可愛的稱呼,是為了增添親切感,最後依據造型才賦予的;建築體的迴圈、斜坡和天台的起伏,最原始的意圖,是回應大武山脈的走勢。

朝東的牆壁,窗戶刻意縮小拉高,除了擋強風以外,那角度恰好適合小朋友由低往高,窺見落山風刷下來時,樹林沙沙震動的樣子,黃卓仁覺得那樣很有趣,「學校要回應當地的人文、地形地貌,(成為)讓孩子去探索的媒介。」

為居民著想的設計

從前人影罕見的聚落,在鯨魚小學校落成後,大家都跑過來了。週末從白天到傍晚,都有小孩子在溜滑梯爬上爬下,一邊尖叫一邊玩耍,家長則相聚於走廊納涼。這裡不再只是學習的場所,更成為社區重要的公共空間。

黃卓仁指出,當初也考慮過人口外移的問題。幾年後,或許這裡不再有年輕學童,刻意設計寬大的教室,也能轉作老年人日照中心,無障礙廁所和坡道都已經預設好。

人會改變,建築要回應跨時間的需求。但無論如何,現下的鯨魚小學校,是一處讓大人小孩都開心歡笑、重新觀看家鄉的地方,這是錯不了的。

加祿國小枋山分校
  • 地址:屏東縣枋山鄉枋山路6號
  • 開放時間:週末可進入廣場,但不可進入教室;週間不開放

(責任編輯:曹凱婷)


內文引用:天下雜誌 文:歐陽辰柔_天下Web only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文章更新202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