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94年,黃奕炳將軍晉升中將,全家合照紀念。(圖源:黃奕炳將軍提供)
姓名:黃奕炳(原名黃奕發,因與村中鄰人同名,在國中畢業前改為現名),號浯雲(寓意「金門島鄉遊子」),筆名黃埔。
出生地:金門縣金沙鎮汶浦水岸的後浦頭聚落(古稱「汶浦」)。
出生年:民國四十二年,農曆九月
現居地:新北市汐止區瓏山林社區。
父親:黃章歲先生
母親:張英女士
黃奕炳出生後,即奉其祖母李看娘女士之命,過繼予落番(下南洋謀生)六年的二叔黃章掘先生暨留守家園的二嬸陳標治女士,被二嬸(祧母)撫養至五歲,迄二嬸南下新加坡依親與二叔團圓,因政府規定男丁不得出境和戶籍問題,回歸生父母撫養。然而,其個人在家譜中仍照傳統記載為「二房的嗣長子」。
學歷:
●金門縣金沙中心國校
●金沙國民中學
●臺灣省立岡山中學
●陸軍官校正期45期(65年班)
●步兵學校正規班269期
●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班16期(74年班)
●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正規班78年班
●陸軍指揮參謀學院戰術研究班79年班
●戰爭學院正規班84年班
●臺灣大學國發所碩士班97年班
●美國智庫AEI研習101年班
●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博士班107年班
●黃奕炳自進入陸軍官校以後,一直以來都能發揮金門子弟積極進取、勤奮向學的精神,每個學習階段都名列前茅,尤其曾榮獲三軍各基礎院校政治大考的第一名,打破了陸軍官校在該項校際競賽中的得獎紀錄。此期間,得到國軍一、二等績學獎章以及各項獎狀、獎金的肯定。黃奕炳自承資質並不聰慧,但秉持著「人一己十,人十己百」的拚搏精神,終能脫穎而出。
經歷:
從基層排長開始,歷經副連長、連長、戰術教官、訓練官、教參官、步兵營長
三軍大學計考科副科長
●包括國防大學校長、國防部副部長等高級長官辦公室主任(晉升上校)
●陸軍步兵269師807旅旅長
●海岸巡防司令部第三巡指部指揮官
●陸軍官校學生部隊指揮官
●金門防衛司令部第三處處長(佔少將缺)
●烈嶼師副師長(晉升少將)
●烈嶼守備區指揮官兼158聯兵旅旅長
●陸軍士官學校(嗣後更名為「國立陸軍高級中學」)校長
●國防大學教育長
●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指揮官兼步兵學校校長(晉升中將)
●國防部人事參謀次長
●國防部常務次長(業管軍備等業務)
●陸軍第十軍團兼第五作戰區指揮官
●陸軍副司令兼督察長(曾同時兼代司令部政戰主任達半年)
●國防部首任總督察長
退伍後轉任事業單位:
●曾擔任大南汽車公司董事長(任內出任悠遊卡公司監察人,並被同業推薦出任台北市公車聯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榮僑投資公司(現已更名為欣泉投資公司)董事長
●在榮僑投資公司董事長任內,同時兼任國華欣業公司董事長,以及欣隆、欣湖、欣桃、欣中、欣高等瓦斯公司和大南汽車、欣欣客運公司、欣欣大眾公司之董事和監察人
現職:
●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金門縣文化局文資委員
●中華民國中央各軍事院校校友總會副理事長
黃奕炳的家族故事
汶浦聚落是一個典型的僑鄉村落,家家有出洋的落番客,戶戶有遠行的遊子。黃奕炳的家族自其高祖父良踏公、高叔祖良研公,在清道光年間相偕落番出洋謀生開始,曾祖父長勝公兄弟暨祖父卓奢公兄弟,皆以鎖鍊式陸續落番,迄今瓜瓞綿綿,枝繁葉茂,已經在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地落地生根,各有所成,在各地之宗親會與同鄉會,熱心公益,且多居要津,其人丁之眾,已經遠遠超過浯島家鄉。族人中較為人熟知者,為擔任印尼雅加達金門互助基金會執行主席的弟弟黃奕民,以及印尼黃氏宗親會總會長、蘇省金門鄉親會總會長的堂兄黃東平。
黃奕炳自認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金門「番薯仔」,出生於一個人丁繁茂的家族。黃奕炳的祖父卓奢公和祖母李看娘女士共育有六男五女,其中大伯父和二伯父分別在十八和十六歲時,因時疫早逝。根據命理師的建議,原本排行第三的父親章歲公晉位成為家族的長子,藉以消除家族男丁折損的不幸命運,所以黃奕炳的父親和叔叔們的兄弟排序都向前推算了。
黃奕炳父親的兄弟共有四人,繁衍的後代,在國內外共有男丁十三人和女生十三人,使其家族蔚為金東地區的大家族。家族成員相對來說比較素為人知的,包括前金沙國中的輔導主任,現任金門黃氏宗親會理事長黃奕木,以及前金沙鎮長、現任鎮民代表黃奕焮。
黃奕炳的父親在貧困中長大,但透過不懈的努力,成為一位成功的商人,但仍維持樸素而勤儉的生活。他和黃奕炳的母親育有一女三男,其中長女黃彩華是家族中最年長的,曾經也是一位成功的女企業家,但現已去世。而大兒子黃奕展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宗族文化研究,曾先後擔任多年國小和述美國小的校長,績效斐然。二兒子黃太平在台經營貨運業,已經不幸英年早逝。黃奕炳的父親後來再娶,並與其繼母育有一女一男,他們都已成年,雙雙從事科技業。
黃奕炳所過繼的二叔章掘公,年輕時獨自前往南洋,白手起家,從一無所有,歷經勤奮努力,創業成功,在南洋經營航運、造船、建築、旅館和銀行等行業。他熱愛祖國和家鄉,積極幫助金門鄉親,回饋鄉里,曾擔任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委員,以及雅加達台北學校的董事。在南洋,他的子女中,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他們已經逐漸承接章掘公的事業,且克紹箕裘,均已取得一定的成就。
軍旅過程
生長在戰地的黃奕炳,從小到大親眼目睹並深刻感受家園在戰火中遭受摧毀的慘狀,因此,立下了投身軍旅、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宏願,尤其是他充分認知:家中男丁眾多,不能困守家園,必須效法父祖輩離開家鄉,走出舒適圈,才有出路。於是,他瞞著父親,前往母校省岡中找導師簡醒宇先生和主任教官蘇之和中校作為保證人,自行前往鳳山陸軍官校報到入伍。父親不太理解黃奕炳從軍的動機,也不認同其選擇,曾委託黃奕炳大哥的女友(後來成為黃奕炳的大嫂)楊惠萍女士多次前往入伍生團,勸說黃奕炳退訓,但最終並沒有成功。
在從軍的過程中,黃奕炳歷經了一些較特殊的事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黃奕炳在營長與海巡指揮官任內,兩度率領所屬戍守臺灣中部的海岸線,不僅作息晝夜顛倒,且須忍受濁浪滔天,寒風刺骨的惡劣環境,每日不停奔波在各偏遠海防據點之間,查緝諸多走私、偷渡的違法案件。親自體會基層戍邊官兵勞苦的經驗,對他往後軍旅生涯的領導統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86年4月,黃奕炳代表陸軍官校前往美國進行為期二十天的參訪,先後參觀了西點軍校、維吉尼亞軍校、色岱爾軍校和威爾猛軍校,以及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部等國際知名學府。這次參訪開闊了黃奕炳的視野,讓他明白了富國強兵並非完全倚仗船堅炮利,更重要的關鍵,還在於人才的培育。
1999年7月9日,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引起中共的文攻武嚇,威脅奪取台灣的外、離島。當時黃奕炳在烈嶼守備區守衛各離島,離大陸僅有五千餘公尺,是前線中的前線,戰備壓力極大。這項威脅因為台灣本島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災難而稍微緩解。然而,在國慶日前夕,「丹恩」颱風侵襲金門島群,烈嶼諸島處於颱風中心,成為重災區,80%的樹木受損,鄉親的農漁牧業,災損嚴重。由於金門本島也產生了嚴重的災情,無法提供支援,烈嶼守備區只能自力救災和執行災後復原工作。身為金門子弟,且身兼地區軍事最高指揮官,黃奕炳毅然放棄了原訂的返台休假機會,堅持以「救災務盡全力,復原不留後遺」的原則,指示駐臺連絡官採購並向北市府商借大型電鋸,快寄返金運用,且親率全島官兵投入救災任務。在鄉長洪國正、議員洪成發以及全島鄉親的協力下,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努力,成功完成了任務。至今已過去二十四年,未曾聽說烈嶼有風災遺留枯木致野火燎原等嚴重情況,黃奕炳為此感到欣慰。
2009年,台灣中南部遭到「莫拉克」颱風襲擊,引發了「八八水災」,造成極為嚴重的災情。當時,黃奕炳擔任國防部常務次長,代表軍方進駐中央災防應變中心,負責協調國軍的兵力、物資等救災資源的分配,以及救災設備動員調集和上、下午的新聞發布。黃奕炳夜以繼日,不眠不休,堅持了十多天,心力交瘁。此期間,他深深體會到天災對人民的傷害至深且鉅,自然環境維護的重要性,且認知:國軍是人民的軍隊,除了戰備訓練以外,救災救難、拯斯民於水火,更是軍人的天職。在各部會及地方政府面對災難皆束手無策時,國軍是人民最後的靠山。
黃奕炳從軍四十餘年,最喜歡軍事教育的職務和工作,無論在官校、士校、步校或國防大學,眼見自己帶過的學生有所成就,為國家擔負更大的責任,內心的喜悅欣慰,難以言表。
思源第—建立家族故事館(文物館)的初衷
文物館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尊崇祖先,珍惜傳統,感懷親恩,飲水思源,因此被稱為「思源第」。展現的主題和元素,以家族的源流、繁衍和歷代的文獻、事物為主,又稱「家族故事館」。
起造這棟建築的構想,來自於黃奕炳旅居印尼的二叔章掘公。他認為家族成員分散在南洋、台灣、美國等各地,久而久之,故鄉已然非故鄉,對金門島的感情逐漸疏遠,家族向心與傳承可能會漸漸失去。因此,有必要建造一座象徵性的建築,作為族人回歸的磁極,教育後代不忘本源。是以,這棟建築的背後,承載著一位旅外七十餘年、現年九十六歲華僑長者對故鄉、父母和家人深深的眷戀與濃郁的情感。
在黃奕炳退伍前一年(2012),時年高齡八十六歲的章掘公長途跋涉,一年內三次從印尼返回金門,要求黃奕炳陪同他一起選擇適合建築的地點,並參觀張允中、楊忠禮等旅外鄉賢建造的紀念館,以及地方有特色的建築。且指示建築應該與汶浦聚落和水岸的環境融合,建築材料以紅磚、花崗石等傳統閩南建築元素為主。在接到這個任務後,黃奕炳暨妻子王素真負責執行他的構想,在兄長奕展的協助下,委託建築師許育鳴先生設計、尚慶建築公司建造,幸能順利完成,沒有辜負章掘公他老人家的期望。
關於「思源第」的設計與展示
思源第座落在汶浦水岸北岸,與黃卓彬洋樓比鄰。在該館的戶外庭院中,安置了黃奕炳祖父卓奢公經營的蔗■石製輾輪,還有祖母為人代工的石磨。庭院中種植的「公孫樹」是三代人一起種植的,象徵「創業維艱,守成不易」的責任傳承。庭院植栽,主要是金門原生的樟樹,以紀念其父親和叔叔等「章」字輩先人為振興家族所做的努力和貢獻。其中還有多株櫻花,取其諧音,以紀念一生無私奉獻給黃家的母親張英女士。這些都是隱藏在思源第內部的象徵,具有深刻的意涵。
故事館是一棟兩層樓半的建築,室內總面積為158坪,具有多種用途。一樓是文物展覽廳、簡報(會議)室和孝親房,安置大陸知名雕塑家製作的祖父母銅像(生平事略)。牆上則懸掛著家族世系表、宗族源流圖和先人南下出洋的路線圖。這裡也收藏了兩百多年來家族的地契、分家契(鬮書)、僑批(南洋與浯鄉往返的家書《長春書柬存集》)、舊照片、先人的用品等等。
二樓是居住區,有三個房間和一間和室,生活設施齊全,可供旅居外地的家人返鄉時居住。 三樓有靜思廳、藏書空間、書房(內有黃奕炳四十多年軍旅生涯的軍服、馬靴、佩刀、勳章等紀念品),以及一間安置著黃檜木材質紅眠床的客房,為的是讓每一位家族子弟回到家鄉,都可以獲得舒適的接待。昭示著:這裡是他們的原鄉,是他們的祖家。
對於「思源第」未來的期望與規劃
黃奕炳對於「思源第」有著深切的期許。對內,他希望可以加強對先人落番文獻、文物的調查與蒐整。他原定今年十月三日至十四日與胞兄奕展赴印尼,會同旅印族人,一起追溯先祖落番步履,憑弔先人故居和長眠之地,蒐集資料,惜乎因個人摔倒受傷而臨時叫停,將延至明年元月初成行。
對外,他期許「思源第」故事館能發揮更大的歷史文化與社教功能,舉辦各種研習(如村史講座、宗族文化講座、族譜研習,以及書法、兒童作文等研習班),也歡迎各級學校(尤其是與汶浦聚落關係密切的金沙國小、金沙國中)蒞臨思源第實施校外教學。
目前,黃奕炳也正在籌措資金,預劃成立基金會,讓故事館能夠永續經營,不致因繼承問題而影響故事館之存在,抑或扭曲創建的初衷。
黃奕炳從一個太武山下的牧童,一路攀爬到國家高級將領。他自稱才具平庸,但深受家鄉紅土地、花崗岩和雀榕的啟迪,國家和國軍的栽培、長官的提拔,以及家人和鄉親的鼓勵,不敢懈怠,得以稍有長進,內心充滿感恩之情。他告別軍旅生涯後,轉而關心島鄉軍事史蹟的保存與活化,認為那是金門未來永續經營發展的資產。他也著力於黃氏宗族和聚落歷史的爬梳與研究,認為不瞭解過去,就無法找到自己現在所處的地位,更難以辨識未來的方向和目標。黃奕炳所撰寫的《汶浦風華:地靈人傑後浦頭》村史,曾獲國史館評定為優等獎,為此一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他的故事還在繼續,希望能持續展現金門燦爛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