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文華小所在的地圖位置,從中可知,落番的金門先賢們,是如何度過重重困難,才得以在異國生存。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龜咯島,位於馬來半島柔佛西南端、新加坡北端的一座小島,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島。它不僅以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而聞名,更是承載著華人移民的歷史與文化遺產。在這片寧靜的海域上,縈繞著一段動人的故事,這就是耕文學校的由來。
一百多年前,龜咯島因其豐富的海洋資源而吸引了許多華人移民。兩個主要的漁村,龜咯咸水港和龜咯港腳,成為了他們安家立業的地方。這些村落的建築以高腳屋的方式興建於沼澤地之上,而其中的華人廟宇更成為海外移民重建家園的象徵。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來自金門的先賢葉燿彬先生來到了龜咯島,從事捕魚業。儘管事業蒸蒸日上,但他始終未忘家鄉和鄉親。當他目睹當地孩子接受教育的困難時,他決定與當地人士共同創立耕文學校,以承載祖島的文化,為後代建立新的家園。
耕文學校不僅是一所提供教育的機構,更是葉燿彬先賢「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精神的具體體現。他以公益基金支持學校運營,讓更多的孩子得以接受教育,延續著華夏閩南文化的傳承。
而葉燿彬先賢的家族精神也在其孫子葉世品身上得到了延續。他作為當地著名的電視演員和會館的董事,積極參與和支持社區的公益活動,將家族的公益精神代代相傳。
耕文學校的成立不僅為龜咯地區的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機會,也展現了金門鄉親的奉獻精神。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敬仰的榜樣,也是對祖先和文化最好的致敬。
如今,耕文學校持續為當地社區帶來希望和光明,為葉燿彬先賢留下的美好遺產繼續發揮其正面影響力,造福更多的學生和家庭。
在這個小島上,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自然美景,更是一份對家鄉和文化的深深眷戀,以及對未來世代的愛與奉獻。
這就是龜咯島的故事,一個關於愛與奉獻的動人傳說,一個關於文化傳承與社區繁榮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