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的商場裡,已經是滿滿的年味了。(圖源:陳文)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賀歲歌,也就是與慶祝農曆新年相關的歌曲,在很多亞洲國家都很受歡迎,尤其是在華人社區。其中,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賀歲歌非常豐富和受歡迎。這些地區由於有大量華人居民,因此每到農曆新年時,都會產生許多與該節日相關的歌曲。
馬來西亞被譽為地表上新年歌最多的國家,這與當地華人對農曆新年節慶氣氛的重視不無關係。無論是商場的促銷、國道塞車,還是家庭的團聚,賀歲歌總伴隨其中,成為這些場景的背景音樂,為節慶增添濃厚的年味。這些朗朗上口、老少咸宜的新年音樂,不僅有市場價值,而且還持續獲得資金投入和新作品的生產。
根據本團隊搜尋估計,僅今年一月,大馬華人就推出了超過300首的賀歲歌,包括單曲和專輯。這一產量與平時(非新年期間)的音樂作品發行量相比,簡直不可思議。
其中,今年推出的《新年Beng Beng Beng》、《好運一條龍》和《成龍》等歌曲,剛上youtube平台不到十天都相繼突破了3萬次的播放量。這讓人不禁好奇,這些賀歲歌曲究竟是何時開始在馬來西亞出現的呢?
其實這與大馬華人從中國南下的歷史息息相關。特別是那些至今仍被廣泛傳唱的賀歲歌曲,如《恭喜恭喜》和《財神到》,都源自於中國的春節歌曲。這些歌曲中,充滿了描繪中國風光的歌詞,但從音樂創作的角度來看,當初這些歌曲並未專門為農曆新年(或元旦)而創作,然而聽眾自然而然地將它們視為農曆新年的音樂。
特別是在傳入馬來西亞之後,這些專門在新年期間播放的賀歲歌曲逐漸成為節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大馬華人來說,賀歲歌就像新年必須購置新衣新鞋一樣,已成為一項傳統。
隨後,賀歲歌在馬來西亞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唱片公司的角度來看,賀歲歌可能是一年中一次的新年財源;對創作者來說,由於聽眾年齡層廣泛、收聽量高,這成為了一個迅速引起聽眾注意的渠道。
馬來西亞賀歲歌的緣起
從70年代開始,大馬唱片公司就察覺到賀歲歌曲的市場潛力,購買了許多經典賀歲歌曲的版權,並讓旗下簽約歌手演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版權在當時大部分來自香港、中國及部分台灣。
後來,馬來西亞的唱片公司更是成立專門的賀歲專輯製作團隊,專注於創作具有大馬本土色彩的賀歲歌內容。從此,所謂的「大馬賀歲歌曲」正式誕生。而這一轉變隨後迎來了更加茁壯的發展。
2004年,以推廣大馬本地音樂為主的大馬音樂獎項「娛協獎」新增了「最佳賀歲專輯獎」,以鼓勵賀歲歌曲的生態。同一時期,電台和電視台也開始每年推出自己的賀歲歌曲,邀請眾多明星參與,營造出更加團結和諧的氛圍。
其中,當地媒體娛樂公司 Astro 從2008年開始,每年以當年的生肖為主題,至今已將十二生肖的主題都唱了一遍。在這過程中,誕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賀歲歌曲,如《大團圓》和《天天好天》等,為大馬賀歲歌創造了另一番蓬勃景象。2010年發行的《舞虎揚威大日子》更是融合了中文和福建話方言,將大馬的本地特色融入賀歲歌中。
而近年更是越來越多商業品牌進軍賀歲歌曲,一來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二來為自身的華族文化,就像今年在馬來西亞的老品牌龍記肉乾適逢48週年慶,推出「新年最重要就是樂龍龍」的品牌新年歌曲,曲風輕鬆溫馨,喜氣洋洋。
越競爭越精彩的大馬賀歲歌市場
隨著農曆新年的臨近,賀歲歌的競爭再次升溫。當我們打開YouTube,就會看到大馬YouTuber 3p的作品登上了大馬和新加坡的熱搜榜首;另一名YouTuber培永則攜手幾位YouTuber,延續了「群星」齊唱賀歲歌的概念,引起熱烈討論;黃明志更與DJ Soda跨國合作,獲得驚人的點擊率。在大馬,賀歲歌已經不僅僅是慶祝佳節的音樂,它還成為了大家–尤其是年輕一代–討論的熱門話題。
馬來西亞賀歲歌的發展,不僅是音樂市場的競爭,更是對本身華族文化的熱愛與傳承的體現。這些旋律和歌詞中,蘊含著對過去的回憶與對未來的憧憬,是華人社區對文化認同的一種深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