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訂下的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指的是在這一年達到「淨零排放」,即平衡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抵消量。淨零排放並非完全不排放溫室氣體,而是盡量減少人為排放,並透過各種方式,如負碳技術和森林碳匯,來抵消剩餘的排放量,最終達到淨零的狀態。
台灣的淨零建築推動策略
內政部於上個月向行政院報告了「淨零建築轉型推動策略」,這是為了支持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而制定的政策。根據劉世芳的說法,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是國際趨勢,也是台灣的重要政策之一。相關法律如《氣候變遷因應法》已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內政部也正積極推動建築部門朝向這一目標前進,未來將和各部門協作,推動建築物的節能減碳措施。
公有建築與社會住宅的能效規範
內政部目前已經要求各類公有建築分階段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到2026年,所有新建的公有建築物必須達到這一標準。此外,所有的社會住宅也被要求取得綠建築標章,而國家住都中心自2023年起,已開始全面導入建築能效1級以上的規劃設計。
國家公園的減碳措施
內政部也宣布,為了實現逐年提升建築能源效率的願景,全國各類公有建築和既有建築都必須帶頭推動減碳措施,並優先導入自用型再生能源。例如,各國家公園將逐步汰換能源效率較差的空調設備,並在適當地點如屋頂和停車場架設太陽能光電板,進一步降低碳排放。
以國家公園為例,從2023年起,台灣的國家公園管理處開始盤點用電量,並換算碳排放量。例如,墾丁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和金門國家公園的碳排放量分別為425噸、444噸和685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金門國家公園因場館數量較多,碳排放相對較高。為了符合建築能效的要求,這些公園也開始逐步汰換能源效率不佳的設備,並計劃在遊客中心等場所利用再生能源來進行供電。
通過這些策略,台灣正逐步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期望在國際社會中成為永續發展的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