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旅社」,由兩位愛金青年張哲叡與連子勻一同創辦,他們透過新媒體與短影音讓更多人在從雲端網路上就開始認識金門,每一個影音都有其歷史考究,一更新就有千人觀看,最多人觀看的還有破十萬人次的點播錄。
他們不是從網路上讓大家認識金門,他們還落地,帶著大家深入金門;並且為了讓更多人透過有趣的方式去了解金門,他們還設計出桌遊等今天金經樂道就要從創辦背景、初衷、經營理念,並分享他們如何通過推廣旅行,讓更多人發現金門這片歷史豐富的土地,進一步促進金門的在地發展與文化保存。透過與兩位創辦人張哲叡和連子勻的對話,我們揭示忽悠旅社這間非典型旅行社如何憑藉他們的經歷與專長,吸引旅人深入體驗金門,並最終成為金門社群的一份子,為這座美麗的母島帶來無限的可能性。
兩位創辦人介紹與背景分享
張哲叡,生於台北,現為「忽悠旅社」的共同創辦人之一。從小,張哲叡對公共議題抱有強烈興趣,這份熱情在他求學期間得到了啟發,並成為他日後創辦「忽悠旅社」的重要動力。張哲叡的學術背景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創業方向,他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專攻中國近現代史,特別關注革命思想對社會的影響。這樣的專業訓練不僅讓他對歷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他希望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大眾能夠接受的內容,並透過旅行傳達給更多人。
「忽悠旅社」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與社會關懷下誕生的。張哲叡希望旅社不僅是一個商業創業項目,更是一個能夠帶來社會改變的組織,讓人們在旅行中重新思考自身與世界的關係,進而推動改變。
與張哲叡共同創辦忽悠旅社的連子勻,則是一位具有豐富攝影背景的創作者。
他在人生的多次旅行中拍攝了大量的影像,特別是在2018年的朝鮮之旅中,連子勻拍攝的作品獲得了廣泛關注,並編撰成為他人生的第一本攝影集。這些影像作品記錄了他在朝鮮的所見所聞,也成為了忽悠旅社創立構想的重要靈感來源。
兩位創辦人的專長與背景彼此互補,張哲叡的歷史知識與策劃能力,結合連子勻的攝影與視覺創意,讓「忽悠旅社」在創辦之初就具備了獨特的文化深度與藝術視角。
忽悠旅社 創辦初衷與靈感
2018年的朝鮮之旅是忽悠旅社誕生的關鍵契機。這趟旅程對於兩位創辦人來說,宛如一場啟蒙之旅。就如同19世紀歐洲的「Grand Tour」對知識青年所帶來的影響一樣,這次朝鮮之行讓他們認識到旅行的真正力量–不僅僅是一次遠離日常生活的放鬆,更是一個能夠改變世界觀與人生觀的深刻體驗。
張哲叡回憶道,這次旅行讓他重新思考了「旅行」的意涵。他說:「旅行不僅是觀光,我們希望每一次的旅程都能讓人有新的思考與回饋自己。」因此,忽悠旅社的創辦初衷就是希望能夠透過旅行產品和服務,讓更多人經歷旅行帶來的深刻衝擊與創造力。
忽悠旅社的理念源於兩位創辦人在朝鮮旅行時,時刻有一位熟悉當地歷史與社會的朝鮮族朋友相伴,隨時為他們補充背景知識。他們發現,這樣的旅行方式讓旅程更加深入且富有意義,旅人在每一個景點不僅僅是「看」,而是「理解」其背後的歷史與文化。這樣的旅行模式促使兩位創辦人決心要將這樣的理念帶給更多人,讓大眾也能體會到這樣的深度旅行經驗。
然而,如何在商業環境中推動這樣的旅行模式,成為忽悠旅社在創立初期面臨的挑戰。張哲叡指出:「旅行產業中,『深度旅遊』這個詞彙本身定義模糊,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式來推廣我們的理念。」忽悠旅社在初期以自媒體形式經營,透過社群貼文、Podcast和部落格等方式,轉化看似生硬的文史內容。然而,在高度商業化的市場中,他們發現這樣的形式難以觸及廣大受眾,直到疫情爆發,他們才將目光轉向金門,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可能。
金門為何會成為忽悠旅社的最愛
新冠疫情的爆發迫使兩位創辦人重新審視他們的商業模式。隨著國境封閉,忽悠旅社不得不從朝鮮旅行的議題轉向國內市場,而金門逐漸成為他們的探索重點。儘管最初對金門並沒有特殊的期待,但隨著他們深入研究金門的歷史與社會背景,這座小島逐漸展現出其無限的可能性。
雖然這裡有一個都市傳說是說連子勻的女朋友是金門人,才讓他們選擇了金門,但其實不是這樣的,主要是金門是台灣歷史中的重要一環,其獨特的戰地背景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使其成為一個具備深厚歷史脈絡的世界級遺產。
而明白近代戰役的張哲叡和連子勻逐漸認識到,金門的故事不僅僅停留在過去,它仍然在今天的社會中發揮著重要影響。然而,在台灣,金門的歷史與文化資源並未得到充分的發掘和推廣。這讓兩位創辦人看到了金門的魅力。
里程碑:單打雙不打 桌遊
深入當地的最好方式,就是設定一個課題,並為這一個課題設下成果目標。
身為研究者,張哲叡與連子勻都明白,給自己一個深入金門的課題,是最有效的方式,而當時忽悠旅社的一位美國朋友Phil酷愛桌遊,張哲叡與連子勻便決定與他合作設計了一款以金門「單打雙不打」時期為主題的桌遊,希望藉此能讓年輕族群接觸、親近並瞭解金門的故事。
由於忽悠旅社的成員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金門人」,所以他們在設計桌遊的過程中總是戰戰兢兢的處理文史內容與遊戲機制之間的關係,深怕不小心扭曲了金門的歷史脈絡或時空背景。
同時,為了籌措這款桌遊的製作經費,忽悠旅社申請了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計畫補助,這意外促使他們涉足地方創生和社區營造的領域。因此,在桌遊的製作過程中,除了忽悠內部自發性地謹慎處理內容之外,他們也藉由執行青發署的計畫,嘗試與地方社會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讓地方的建議和想法也能融入桌遊設計的過程中。
雖然這種做法勢必增加了產品製作的溝通和設計成本,但正是由於這種不懈的堅持,我們開闢了與地方社會深刻聯結的契機。
這款桌遊因而成為忽悠旅社進入金門的「敲門磚」,他們對於金門文史內容的處理方式和轉譯成果,也開始被金門其他返鄉青年所看見、接受乃至於認可,這讓原本身為「外人」的張哲叡與連子勻,逐漸在金門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同溫層堡壘」。
同時,在他們兩人在移居金門的過程中,也逐漸愛上在金門的生活。金門的生活步調讓出生成長於台北的他們,感受到城市中很難尋求的愜意和舒適,而且,由於通勤時間大幅縮短,金門不需要浪費生命在交通中,日積月累之下實際上多出不少的時間,這對於工作和生活來說也是相當有幫助的。
因此,他們最初選擇將金門作為忽悠旅社的駐地,或許是受到疫情影響以及金門豐富的文史資源所吸引。此外,金門獨特的生活方式讓人感到非常舒適,這也是忽悠旅社能夠在此真正扎根的一個重要因素。
隨著他們深入金門的文化和社會網絡,張哲叡和連子勻發現,許多在外地工作的金門青年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卻因為資源有限,無法在家鄉找到合適的發展機會。忽悠旅社的創辦,給這些青年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張哲叡指出:「我們希望通過旅行吸引更多人來到金門,讓他們愛上這片土地,進而成為金門的一部分。」
忽悠旅社的存在,讓更多金門青年看到了返鄉的可能性。他們不再需要擔心回到家鄉意味著放棄事業,反而能夠通過忽悠旅社的平台,發掘新的發展機會,並在金門這片土地上創造出屬於他們的未來。
「忽悠旅社」名稱的意涵
「忽悠旅社」這個名稱充滿了趣味性與反諷。當兩位創辦人在分享他們的朝鮮旅行經驗時,常被朋友打趣為「忽悠」或「唬爛」,因為這些經歷聽起來異常奇特且難以置信。於是,他們便將這個調侃性的詞彙作為旅社的名稱,以傳達他們對旅行的獨特理解。
張哲叡解釋道:「『忽悠』雖然帶有幽默的意味,但其背後實則蘊含了我們希望透過旅行傳達的深刻洞見與反思。」忽悠旅社希望藉由這個輕鬆的名稱,吸引更多人參與他們的旅程,並在旅途中發現更深層次的意義。
「忽悠」一詞本身也具有不錯的SEO優勢,因為在台灣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這讓忽悠旅社在網絡推廣上更加容易被搜尋到。這一戰略性的命名方式,不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也成功吸引了更多年輕族群的注意。
「戰地秘境引路」活動的設計與目的
忽悠旅社目前提供的「戰地秘境引路」活動,旨在讓旅人深入了解金門的戰地歷史,並透過感官與情感的刺激,帶給他們一場獨特的文化體驗。這個活動的設計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歷史導覽,而更像是一場劇場體驗,旅人在每一個景點中感受到的,不僅是眼前的風景,還有背後深厚的歷史背景與情感共鳴。
這個活動特別針對對金門歷史缺乏了解的旅人設計,無論是年輕人、外國旅客,還是對歷史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旅遊者,都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抓住金門的核心歷史脈絡。張哲叡指出:「這趟旅程的重點不是傳授大量的歷史知識,而是讓參與者通過感官的刺激,對金門產生深刻的情感聯結,進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慾望。」
這樣的體驗設計不僅吸引了大量的旅人,也讓更多人通過忽悠旅社的活動,對金門產生了深入的興趣。這些旅人不僅將金門視為一個短暫的觀光地點,更進一步思考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足跡,成為金門的一部分。
透過媒介轉譯深度議題的挑戰與策略
在推廣「忽悠旅社」的過程中,如何將深度文史內容轉譯為大眾能夠接受的形式,成為一大挑戰。張哲叡分享道,最初的社群貼文和Podcast嘗試未能取得理想效果,這讓他們開始反思如何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他們發現,將深度內容與旅人的日常生活產生連結,成為了成功的關鍵。無論是社群貼文的讀者,還是體驗活動的參與者,當他們能夠從中發現與自身經歷相關的內容時,便更容易引發興趣。忽悠旅社逐漸將深度內容轉譯為與現代旅人生活有關的故事,並通過互動性強的形式,讓受眾更容易接受這些複雜的議題。
這樣的策略讓忽悠旅社在推廣過程中逐步站穩腳跟。他們不再僅僅依賴文史內容的深度,而是透過與受眾產生共鳴,成功地將這些內容轉化為旅人的需求,進一步吸引更多人參與。
對金門未來發展的願景與貢獻
未來張哲叡與連子勻希望透過「忽悠旅社」的力量推動金門在地旅遊的提升,並進一步促進這些文化景觀和內涵的保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期待成為一座橋樑,連結島內外的年輕人以及地方傳統社群。
「忽悠旅社」的目標是整合不同資源,促進各方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陪伴金門在文化旅遊的領域中取得更大的進步。透過這樣的力量整合,我們期待能推動金門逐步實現文化與旅遊的雙向發展,讓這片充滿歷史與故事的土地被更多人了解與珍惜。
至於對於金門未來的期待和願景,張哲叡是這樣分享的:「對於忽悠旅社而言,希望能建立一種機制,足以適應和回應金門的結構性問題。就這一方面而言,金門社會的集體經驗尤為關鍵且具啟發性。青壯勞動力的外移是金門近代以來的普遍現象,對地方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金門社會的面貌。今天,世人關注這段歷史,一般首先聚焦於金門四處可見的華美洋樓,這些都是金門出洋者的成功案例,留下了深刻的歷史痕跡。然而,僅僅關注這一層面,未必能對金門出洋的文史脈絡及其與當代社會的連結有深入的理解。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青壯人口的「離鄉」現象在金門已存在已久,並且這背後蘊含著出外拚搏的精神意義。當然不能簡單地說,今天金門的年輕人離鄉,心中所想或效法的對象,就是當年出洋的那些祖輩,這顯然不切實際。然而,我們可以說,金門社會對「離鄉」的習慣在許多深入探討金門的電影作品中都有體現,這些作品將過去出洋、戰地政務時期的逃避戰爭,與當代青年前往臺灣的歷史現象連結在一起。
金門的年輕人離鄉,往往因為原鄉缺乏某些產業和資源,留在家鄉很多時候意味著依賴家庭幫忙找工作或接手家業,尤其在金門親族網絡和影響力依然非常緊密的情況下。或者,他們會選擇考公務員,但這些路徑顯然並不是大多數年輕人所渴望的選擇。因此,在心理層面上,離鄉的青年或許更擔心的是,若沒有闖出一番事業,返回故鄉是否暗示著某種失敗?或者說,如果現在回家了,是否還有機會再次「出洋」追尋夢想?在這種徘徊不定的情緒中,隨著長期離鄉所帶來的疏離感,異鄉生活漸漸成為他們的常態。
因此,當我們考慮到以上種種因素所造成的社會結構,再回過頭思考金門青年外移的問題時,我們才能更深入地分析和討論金門實際上需要的是什麼,以及我們團隊能夠扮演什麼角色來協助改變的發生。或許,金門所需要的並不是如何號召青年返鄉,也不是單純建立對家鄉的認同感,而是讓青年意識到返鄉實際上也有許多可以貢獻的機會。年輕人依然可以離鄉,這也是必然的選擇,我們不需要直接挑戰這一結構,但可以創造另一種新選擇的可能性。因此,當青年在外地打拚時,若他們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返鄉將不會再是「走投無路」的選擇,反而會是一條新的道路,讓他們不會迷失自我。」
「或者,我們甚至可以提出更大膽的構想:誰說青年「返鄉」一定要返回定居?如果我們能建立一個網絡系統,讓那些在外卻心繫家鄉的青年,能夠透過在金門現地的團隊執行他們的構想或計畫,便可創造一個遠端卻能與家鄉事務互動的管道。就像當年那些出洋的金門人,他們實際上也是以「分散式家庭」的方式,與在家鄉的親族共同管理家族事業。這樣一來,年輕人就無需在返鄉的選擇上感到困惑,且能有效降低他們與家鄉建立關係的成本,這何嘗不是一種解決之道?」張哲叡在採訪的最後笑著跟我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