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 1 月, 2025
spot_img

馬來西亞藝術家 RED HONG YI:順手拈來的藝術

馬來西亞藝術家 RED HONG YI:順手拈來的藝術 -----------------------------------------------------------------------------以下原文出處-Metropop 茶葉不用來泡茶、筷子不用來夾餸,這些生活上順手拈來的日常用品,對馬來西亞藝術家Red Hong Yi來說,很可能是下一個藝術作品的核心素材。常人造物,大多是先有創作概念和圖則,再來物色工具和物料。但對於這位活在千禧世代的藝術家來說,靈感,往往是從平凡不過的物料中產生。 花香虎畫 Red生於1986年,生肖屬虎,於是心血來潮想到運用大量茶花葉拼貼出一幅大型老虎畫。紅茶、菊花、桂花、虎百合和玫瑰花蕾等天然素材,不但有效展現出虎皮的色澤質感,來自亞洲的產地特性,亦呼應到藝術家的東方文化背景。 康怡 Red Hong Yi 馬來西亞藝術家 多數人會稱她為Red。喜愛使用隨處可見的日常素材創作大型藝術裝置,啟發大家用新鮮眼光看世界。名作包括用咖啡漬畫成的周杰倫肖像畫、筷子拼湊而成的成龍肖像畫。 http://redhongyi.com 市場:藝術學堂 回想創作之初,Red「物盡其用」的風格原來是從平民地道的市場而來。「在上海旅居的時候,最常逛的地方就是批發市場。我發現原來無需特別花大錢,這個世界還是有很多有趣而獨特的材料有待發掘。」自此Red開始在週末創建藝術裝置,通過重新排列日常物品,訓練自己以不同方式看待周遭事物。她習慣將創作拍下來上傳至網上,而令她驚訝的是,網上同樣有很多人勇於以創意方式來賦予日常物品新的意義,令她更堅信藝術家就是要懂得對凡事保有新鮮感、好奇心。 回憶中的馬來西亞 Teh Tarik,在馬來西亞文中即是港人熟悉的「拉茶」。Red希望透過作品令馬來西亞人想起家鄉的形象,於是想到從畫面和香味出發,將超過兩萬個茶包染成不同顏色深度,再在木框架上拼湊出一個男人製作拉茶的畫面,以茶香和棕褐色調勾勒出馬來西亞人的家鄉情懷。 千禧世代藝術家 Red作品包括影像和錄像,有別於傳統的藝術創作,Red發佈的形式除了現場展示,很大程度上還有透過互聯網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手機屏幕裡。作為千禧世代藝術家,Red認為這個身份象徵著一個思想更開放、生活更多元的社群,而最重要的特質,正正是通過嶄新的藝術表達模式來呈現。「觸手可及的網絡,讓我們不受藝術品經銷商或畫廊等看門人的約束,我們就是自己的策展人和品牌。」

東南亞多元藝術貌 – 【 馬來西亞】如雨林般深邃

東南亞多元藝術貌 - 【 馬來西亞】如雨林般深邃 --------------------------------------------------------------------------以下原文出處-典藏ARTouch 新馬藝術與藏存概況 馬來西亞與早期南來藝術家有一些淵源。抗戰時期,徐悲鴻曾到馬來亞的檳城,下榻於城內的南國旅社,南國旅社經理駱清泉日後更成為重要的收藏家。旅居期間,徐悲鴻倍受照顧,得以全心作畫,甚至舉行畫展,留下一段佳話。基於這段因緣,使得徐悲鴻有部分畫作流傳於馬來西亞。如今,馬來西亞的一些舊建築,也能看到于右任題字的匾額,或是在檳城發現由關山月題字的商號。 1930至1940年代,代表畫家如蔡天定,早期曾做木刻及油畫,他在馬來西亞教書時,注意到馬來人所製作的蠟染(Batik),覺得有趣,所以也向其學習,創作出在布上塗蠟的峇迪畫。早期人們感到不解:這是工具還是藝術品?如今回顧,它便是那年代的見證;看歷史圖片不如看那時期的畫作,透過畫作來了解歷史。蔡天定的畫皆在1956年於新加坡展出時,被外籍藏家購藏。 由香港重要藏家陸運濤收購的作品,後來分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及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1963年新馬分家,許多早期重要作品,也隨之分別存放於兩國的美術館,所以想要全面了解馬來西亞藝術,必須兩邊參看。李家耀不但是水墨畫家,也是重要的收藏家,他在60年代捐出50幅重要畫家的作品,給予國家美術館永久典藏。 新馬藝術與藏存概況 馬來西亞與早期南來藝術家有一些淵源。抗戰時期,徐悲鴻曾到馬來亞的檳城,下榻於城內的南國旅社,南國旅社經理駱清泉日後更成為重要的收藏家。旅居期間,徐悲鴻倍受照顧,得以全心作畫,甚至舉行畫展,留下一段佳話。基於這段因緣,使得徐悲鴻有部分畫作流傳於馬來西亞。如今,馬來西亞的一些舊建築,也能看到于右任題字的匾額,或是在檳城發現由關山月題字的商號。 1930至1940年代,代表畫家如蔡天定,早期曾做木刻及油畫,他在馬來西亞教書時,注意到馬來人所製作的蠟染(Batik),覺得有趣,所以也向其學習,創作出在布上塗蠟的峇迪畫。早期人們感到不解:這是工具還是藝術品?如今回顧,它便是那年代的見證;看歷史圖片不如看那時期的畫作,透過畫作來了解歷史。蔡天定的畫皆在1956年於新加坡展出時,被外籍藏家購藏。 由香港重要藏家陸運濤收購的作品,後來分贈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及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1963年新馬分家,許多早期重要作品,也隨之分別存放於兩國的美術館,所以想要全面了解馬來西亞藝術,必須兩邊參看。李家耀不但是水墨畫家,也是重要的收藏家,他在60年代捐出50幅重要畫家的作品,給予國家美術館永久典藏。 藝術家的文化身分追尋 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後,藝術家開始尋找自己的文化身分,並回頭審視當時的情況,這是現代藝術創作的轉捩點。 1960年代有許多壁畫創作,為了舉辦向蔡天定致敬的展覽,才輾轉得知,馬來亞大學農學院存有一幅蔡天定的壁畫,因此回到昔日農學院舊址尋找,發現珍貴的壁畫就掛在走廊上,不但褪色且刮損嚴重,畫上還有釘書針,顯然被學生當作布告欄使用。經校方同意後,這幅壁畫現已珍藏於國家美術館中。 由於多元種族、多元文化所產生的不同觀點,馬來西亞於1969年爆發種族衝突,當時許多畫家為此創作,直至1970年代社會才趨於穩定。馬來民族全國巫人統一機構,在華人和印度人領袖的協助下組成國民陣線,使得馬來西亞幾乎達到一黨制的狀態。在巫統長期治理下,馬來西亞經濟快速發展,但也產生了政治權力傾向馬來人的趨勢,形成一個朝單一種族有利的、邁向同化的社會。 馬來西亞早期藝術家教育背景 林學大於1938年在新加坡創設了南洋美術專科學校(現南洋藝術學院),引入巴黎的藝術教育風格,如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派等。當時著名的師資有鍾泗濱、陳文希、陳宗瑞和張荔英等人。劉抗為劉海粟的門生,曾任職上海藝美專科學校西洋畫專任教授,開創了南洋畫派。鍾泗濱、陳文希、陳宗瑞和劉抗昔日赴峇里島寫生一事,蔚為美談,至今他們的畫作在市場上仍受到歡迎。當年南洋美專的畢業生,多半到法國巴黎留學,包括賴鳳美、謝玉謙、陳東、張耐冬、龍田詩、楊可均、盧伙生等人。 19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英國殖民政府開始提供獎學金,讓在職高級師範學院教師赴英留學。戴惠吉、賽.阿未賈馬爾、楊仁齡、陳存義、謝有錫、李明堂、Ibrahim Hussein、Khalil Ibrahim、Sulaiman Esa等人,皆為留英畫家。到目前為止,留學英國,仍是馬來西亞人藝術深造的首選,絕大多數馬來西亞著名當代藝術家都有留英背景。 1957時,台灣國立師範大學錄取第一批來台學習美術的馬來西亞學生,對馬來西亞的美術教育影響至今。第一屆畢業生有鍾金鉤、陳昌孔、陳培仁和許延義等人,至今創作不輟。台灣,也是最多馬來西亞華裔升學就讀美術的地方。   中生代藝術家嶄露頭角 馬來西亞當代藝術的視覺表現和媒介十分多元,從這次帶來高雄藝博的作品可見一斑:陳剛毅的雙聯油畫《陳貞祿街的麗豐茶餐室》,畫面可以重組,風格獨樹一幟。Ruzekki HARRIS的作品《12生肖》系列,從畫作主題可看出與中華文化的連結。Juhari SAID的作品充滿想像與變化,譬如《靜物》一畫,將畫中之狗變形為茶壺的形態。畫家趙堅勝無論身處哪座城市,都會在當地寫生,藉由描繪街景表達對生活的觀察。周春美創作許多裝置藝術,主題涵蓋民族文化、地理環境,近年轉向人和土地的關係。留英的郭麗芳是馬來西亞重要的雕刻家,舉凡陶土、大理石、木質、金屬鋼線及絨布等材質都難不倒她,且作品蘊含女性主義思維。曾國輝的作品具有幽默感,以古靈精怪的風格著稱。Mastura RAHMAN的畫風細緻,善用馬來西亞建築及傳統雕刻的圖像,加入生活元素,以拼貼方式製成作品。留法畫家蘇文強喜愛古典樂,或因如此,他的抽象畫帶有抒情的音樂性。八〇後的藝術家中,鍾愛麗擅長肖像畫,以光潔細緻的色調,成功詮釋了少女的青春氣息。藝術家們從區域地理、亞洲移民背景、原生動植物、歷史建築和女性主義等多維角度出發,共同展現了馬來西亞當代藝術的風貌。

馬來西亞藝術家Vince Low的鉛筆劃作品,雜亂得很霸氣!

馬來西亞藝術家Vince Low的鉛筆劃作品,雜亂得很霸氣! 其實Vince Low天生就有閱讀障礙 (dyslexia) ,從小到大的路都不好走。因為他天生的障礙,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比任何人還要努力很多。 但是,他沒有因為他的先天障礙把他打敗,他完全接受了他的狀態,然後把這個"障礙"變成他的優勢。他無法像普通人一樣畫出清晰俐落的圖畫,但是他卻把他自己潦草的畫法變成他最獨特的畫風。當他发現到他有這個超能力的時候,這就是他的人生的轉捩點。 這是馬來西亞藝術家 Vince Low 致敬 Jim Carrey 的精湛演技而創作的「九宮格」系列黑白肖像繪畫,充滿活力的塗鴉風格,表現出的是 Jim Carrey 一張張著名的面孔表情……

2019新加坡雙年展 臺灣3藝術家參展|全新藝術委託製作主打「亞洲」與「選擇的重要性」命題

2019新加坡雙年展 臺灣3藝術家參展|全新藝術委託製作主打「亞洲」與「選擇的重要性」命題 2019 新加坡雙年展迎來第六屆,連同來自 36 個國家與地域的 77 位藝術家及藝術團體。這個國際當代藝術展覽主題為「Every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旨在邀請公眾透過藝術探討「做出選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反思現有的環境」,以期進一步引發對於人類追求變革的重要思考。受新加坡國家藝術委員會委任,由新加坡美術館主辦,本屆雙年展將於 2019 年 11 月 22 日至 2020 年3 月 22 日在市內 11 處地點舉行。 2019年雙年展以東南亞為焦點,將呈獻超過 150 件跨媒介的影像、裝置、聲音及表演藝術作品,以及在過往雙年展體系中未曾展出過的全新委約製作。2019 新加坡雙年展開幕週將舉辦多項公眾節目,包括藝術家表演項目、策展人及藝術家導賞團及對談會。 ...

以先進的技術及創新的創作素材而聞名-新加坡藝術家Jane Lee (李綾瑄)

以下原文出處-Sundaram Tagore Gallery 新加坡藝術家Jane Lee (李綾瑄) 以先進的技術及創新的創作素材而聞名。她細心地探討畫作中的每一角色-畫框的橫木、畫布及顏料,並為它們構思出全新的運用方式。 她的作品表面立體,極具觸覺,甚至可視為雕塑。在某部分創作中,李氏會讓顏料直接伸延至畫框上,形成中空的三維形態,底部的顏料因為重力作用而自然向下墜。另外,李氏並會以純熟的技術製成會移動的作品:它們會跌倒、攤開、掛起或下垂,形同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如水喉、地毯或門。 生長於後殖民地東南亞背景下,Lee重新審視西方繪畫的重要性,同時宣稱自己的文化。她的創作不受作品素材的限制,反映出全球化時代中文化界限的分解,確認當代藝術的普遍性。 李氏的大型裝置Raw Canvas獲展出於2008年的新加坡雙年展,由Fumio Nanjo策展,因而開始獲關注,裝置後來於2009年展出於立陶宛維爾紐斯維爾紐斯當代藝術中心,由Simon Rees策展的Code Share: 5 Continents, 10 Biennales, 20 Artists藝術展。 李氏的創作後來展出於世界各地,其中包括2011年新加坡藝術博物館的收藏家展覽,和2014年新加坡Art Stage藝術節舉辦的東南亞嶄新藝術平台。 2014至2015年,李氏的創作獲重點展出於新加坡藝術博物館Medium at Large藝術展,展期長達一年,其大型裝置藝術Status (2009年),更成為該館的永久館藏。 2015年,她的作品獲新加坡大型當代藝術展Prudential Eye 評議小組選出,於藝術科學博物館舉行展覽。同年,李氏也參與了第56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官方延伸展覽Frontiers...

屏東可可如何成為台灣巧克力之光?「福灣巧克力」許華仁親解用可可訴說島嶼風情的職人學

以下原文出處:LaVie 屏東可可如何成為台灣巧克力之光?「福灣巧克力」許華仁親解用可可訴說島嶼風情的職人學 巧克力,甜蜜、苦澀、絲滑、歡愉、幸福、性感、浪漫,有種種關鍵詞,形容著這3000年前馬雅人用以祭祀的古老食物。 可是對許華仁來說:「巧克力,就是一個結合藝術與科學的人生哲學」。在整個世界巧克力流傳帶末端的台灣屏東,這位福灣巧克力莊園主人,精密計算每一步驟,秉持著「tree to bar」原則,用在地食材,說台灣的故事,還在國際間拿下大大小小百面獎牌。 這個堅持,很浪漫。 食材找尋中遇見命中注定的可可將記憶拉回兒少時光,許華仁自小就對吃相當挑剔,長大選擇投入餐飲,父母一點也不意外,他笑說:「我媽說,我4、5歲的時候就告訴她,我要出一本教人家做菜的書。」 童言童語想來有趣,然而一路走來不變的是他對餐飲的熱情,長大後他選擇高雄餐旅大學進修碩士學位,在學期間也到許多餐廳打工實習,累積實務經驗的同時,也鍛鍊味蕾的敏銳度,而後回到自家的「福灣莊園」擔任行政主廚。 對料理具有高度熱情的他,喜愛找尋各式各樣不同的食材,並且挑戰不可能的組合與極限,一如將日本料理與台菜混搭做創意組合,又或者將義大利料理巧妙結合法國元素,然而他深知,在地化已是全球料理的趨勢,「越是在地的東西越有特殊性,也越國際化的,如果都用一樣的食材,到最後做出來的東西就會都差不多。」 在蒐尋台灣在地食材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可可。「在地食材的找尋從家鄉屏東開始,這才發現原來屏東有人在種可可。」許華仁解釋,屏東可可的栽種與咖啡都在同一個時期萌芽,尤其在5~6年前,屏東縣府更鼓勵農友以可可、蕨類蔬菜等取代檳榔產業,因此埋下了大量栽種的契機,「可可的優點在於不需要太多人力,也無須噴灑農藥,只要做好一些基本的田間管理,如修枝、基本照顧就可以生長得蠻好的,所以不管對農友、環境及土地都是很友善的。」 許華仁進而認識不少可可農,在閒談中他發現了他們的困境,「可可農們都蠻可愛的,在沒有搞清楚實際狀況與市場趨勢,就種下去了,種下去之後才發現,一來不知道要賣給誰,再者也無力加工做完整的應用。」 「剛好我也想找一個東西走到國際上去,巧克力就是一個蠻好的選擇。」許華仁就這樣一頭栽入巧克力的世界,並於2014年底就創立福灣巧克力品牌。 創造價值找回可可農的尊嚴許華仁坦言,以前的自己並不特別愛吃巧克力,直到2015年與太太到義大利度蜜月,品嚐到曾獲ICA獎項的巧克力後,他驚為天人的發現,原來好吃的巧克力跟紅酒、咖啡一樣,擁有多層次與風味,更能帶給人無限感動。 就這樣他開始更積極專注在巧克力的精進與研發上,並報考巧克力評鑑師資格,不僅成為台灣首位獲得英國倫敦IICCT國際巧克力品鑑機構認證的巧克力品鑑師,更通過level 3 高階巧克力品鑑師資格;另一方面,他也使用全球少見的「Tree to Bar」模式,從種植、運送、發酵到製成成品,不需經過複雜的海陸空運輸,讓產品從產地直送至餐桌,許華仁進一步分析,Tree to Bar最大的特色就是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品種,以最適切的工藝手法反映出農作物本身與當時的風味跟狀態,並且不過度加工,「這樣子的巧克力吃起來特別細緻有層次,我會說它是『有靈魂的巧克力』,會帶著給人們一些感動的生命片刻。」 許華仁笑言,2019年奪下ICA「世界最佳黑巧克力」、「全球小批次生產黑巧力最佳製作者」與「全球小批次生產最佳黑巧力」等3面金牌的「台灣一號屏東黑巧克力62%」就是最標準的屏東可可風味,「它有葡萄乾、焦糖、香草、奶油、榛果,包含堅果味、水果味以及糖類的香氣,甚至有時會帶點花香,我們經過各種熟成、不同烘焙曲線,以及獨特的雙重發酵手法,創造出它層次分明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