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誌
龍崎光節 – 空山祭 Longci Light Festival
關於策展:龍崎光節――空山祭
藝術祭「龍崎光節」想做的就是「價值的選擇:看見生命」。
這指的是看見生命的當下,我們已經擁有的、曾經建設的、龍崎的鄉民與政府攜手共同構築的「現在」。藉由一場藝術光節,一群投身創作的熱血藝術家們的作品,和一個寓言故事「空空的山」,來傳達一個「看見」的訊息,不僅僅是看見龍崎,更是看見台灣。「空山祭」誕生在龍崎區這個台灣南部的小鎮,是因其精彩的故事和文化上深厚的底蘊。龍崎在垃圾掩埋場抗爭中,除了彰顯出台灣人民對自然的愛護外,同時也不斷讓更多前來的年輕老少民眾「看見」這個地方的美:有自然生態的、有鄉土文化的,是具有普世價值的。而這整個故事,正適合由「空山祭」來做為一個註腳,和一個新的開端。
自網路發明已降,轟轟烈烈數十年的「全球化」開始降溫;世界趨勢,是對身處鄉土的地緣性回歸。文化統一性、都市化的後繼無力,從世紀末到21世紀的交棒便顯端倪。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地方」誕生。新的「地方」概念,有別於過去的懷舊、鄉土和傳統,是一種地緣主義的「再發現」;地方文化的翻新、再認識,而藉由網路和各種媒體推向世界,其實也是全球化的一種「再定義」——「越本土化,就越國際化」。
開始用藝術點亮美麗的虎形山公園夜晚,這次集結了藝術家們與在地學生的創作,讓原本寧靜的山活潑了起來,從走入吊橋開始,每一個角落都令人驚艷,走吧!跟著我們一起到夜晚的虎形山散步,享受沉浸在藝術氛圍中的美好。
(圖1)12/21活動開幕盛況
活動DM摺頁下載處高畫質圖檔請在此連結下載:https://reurl.cc/alb0qQ
交通控管
週邊停車場車位共約140格,如遇客滿狀況,將會進行交通控管(只出不進),建議停至P7文衡殿停車場(共300格)轉乘接駁車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免費接駁專車
接駁點|
龍崎文衡殿(東側公車站牌)–虎形山公園(竹炭故事館旁公車站)
接駁時間|(約15-20分鐘一班)
平日17:30-21:00(虎形山公園最後上車時間20:45)
假日17:30-22:00(虎形山公園最後上車時間21:45)
備註
❶接駁車座位有限,本活動會視當日狀況加開班次疏運。
❷亦建議多多搭乘大台南公車,紅幹線(延駛)、紅11、紅12皆有抵達活動地,請於「龍崎」站下車。紅幹線(延駛)例假日特為本活動加開班次(詳情請見大臺南公車動態資訊網站 http://2384.tainan.gov.tw/
開放最後入場時間
因應人潮眾多,且展區逛行一圈約莫30-40分鐘,故每日開放入場時間調整如下:
假日:最後入場時間為21:20。
平日:最後入場時間為20:20。
排隊動線
❶ 此次展覽觀展路線為單一動線,唯一入口處為望龍吊橋,為確保大家安全,會進行流量管制,因此請進入展區前的斜坡上依序靠左排隊。
❷最後木棧道樓梯陡峭狹窄,雙向通行非常危險,故於本次展覽開放時間此木棧道樓梯只出不進,希望大家體諒!
重要提醒
本次9大作品環山佈置,觀展動線約2公里長,走完全程約40分鐘,且行經陡坡斜道、連綿樓梯,提醒進入空山秘境的朋友務必依照參觀動線小心前行,並請隨時注意自身安全及衡量身體狀況!
活動期間:2019/12/21 - 2020/02/02 (僅1/11休展,提醒大家返鄉投票哦!)
平日/17:30~21:00(最後入場時間20:20)
假日/17:30~22:00(最後入場時間21:20)
活動地點:臺南市龍崎區 虎形山公園
詳細資訊洽活動官網:https://longcilightfestival.com/
南藝網編輯 / 整理報導
Martin -
專題報導
走過繁榮後的寧靜,開啟新時代與舊記憶的對話!
經歷過繁華的老房子,它擁有說不完的故事,哈瑪星曾是高雄的金融重鎮,值得您去探訪!
「ˇˇ」原址前身為「春田館」,為日治時期高雄驛站前的高級旅館,其位處舊打狗驛前街道的關鍵區位,於日治時期因有縱貫鐵路及高雄港運輸貿易蓬勃發展,商貿繁榮,整個街廓有「高雄金融第一街」美稱,是高雄重要歷史場域。
歷經1年餘的修復,保留建築原始樣貌,如外牆洗石子、室內磨石子地坪、木造門窗、屋頂西式木屋架構造等,高雄市文化局推動興濱計畫再有新進展,修復啟用後,內部策劃相關展示,透過歷史描述、老照片、影像等,再現金融第一街,讓民眾認識金融第一街的光榮歷程,也是公私協力,活化歷史現場的新典範。
貿易商大樓過去是哈瑪星區內最高的建築,因位處舊打狗驛前大通,結合港口、火車站、五大銀行、報關行等,區內充滿了寶貴的商業訊息。修復後的貿易商大樓彷如風華絕代的貴婦揭開面紗風華再現,也為哈瑪星歷史軌跡留下重要的見證建物。
地址:高雄市鼓山區臨海三路5號
開放時間:平日10點至17點,假日10點至18點
南藝網編輯 / 整理報導
Martin -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左營舊城介紹「趣」
▲左營區域位置圖(圖片出處)
近年來高雄發展重心逐漸北移,左營區也成為高雄市的第三大區,大約有19.7萬人。左營區是也是高雄的軍事重鎮,近年來左營區除了保有原來的軍事區域、眷村,也開始有大型商場,一些消費娛樂的區域,是高雄新興的區域之一。
左營區主要可分為三大區塊,第一是舊部落,廣義上的舊部落區域範圍是指高雄市最早開發的地區,在清朝時期便設立了「鳳山縣城」,也因為是高雄較早開發的區域,有許多歷史古蹟、風景名勝,都在此區塊。
第二為眷村,眷村社區近年來是文化資產維護和修繕的重點區域,左營眷村一直都是高雄市指標性的眷村,更在2010年時被高雄市政府指定為文化景觀。第三為新社區,新社區指的是近年發展的新興區域,高雄捷運的沿線,博愛二路、高雄巨蛋這一帶,也因為新興社區的發展,讓左營區成為高雄少數人口數呈現正成長的行政區。
鳳山縣舊城
左營區有個著名地標─鳳山縣舊城,有些人或許會疑惑,鳳山縣怎麼會在左營區呢?鳳山縣舊城又稱為左營舊城,在清代時期,區域劃分還沒有這麼仔細,當時鳳山縣的行政中心在現今的左營區域(古代名稱興隆庄),當時縣城蓋在此地,之後便稱為鳳山縣城了。
原先的鳳山舊城為一座土城,在道光六年(1826年)由土城改建為石城,後期因林爽文事件在現今鳳山縣的區域建立一座鳳山新城,此後這裡就被稱呼為鳳山舊城了
▲左營舊城身世表(圖片出處:左營見城計畫)
更詳細的鳳山縣城介紹可參閱這篇─左營鳳山縣舊城的故事
鳳山舊城是高雄市的國定古蹟,目前僅存,東門─鳳儀門、南門─啟文門、北門─拱辰門,而西門─奠海門僅剩下遺址。
▲東門 ...
evelyn -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高雄寺廟文史系列─鳳山龍山寺
▲鳳山區域位置圖(圖片出處)
鳳山在清領時期便是很重要的一個地標,「鳳山」一詞在早期是指在現今高雄左營區的範圍,但後期又在現今鳳山區的地方建了一座新城,稱為鳳山新城,爾後新城便是指現今的鳳山區。
▲鳳山龍山寺廟門前
鳳山區的歷史非常久遠,區域內的文化資產也非常有可看性,這次要為各位介紹的便是在鳳山區裡的國定古蹟─鳳山龍山寺。
龍山寺一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龍山寺在台灣有五間,分別是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鳳山龍山寺、台南龍山寺、淡水龍山寺,若以建廟時間來看,台南龍山寺是最早的,而鳳山龍山寺是第三座興建的,其中規模最大的便是鹿港龍山寺。
鳳山龍山寺起源
鳳山龍山寺建於乾隆初年(約西元1735年),是一座將近三百年的老廟,而正確的年代不可考證,但是廟內有一塊「南雲東照」的木匾,落款為「乾隆歲次庚辰」,時為乾隆25年,(西元1760年),廟方經各史籍考證,認為也有可能建於康熙末年。
▲鳳山龍山寺旁香客大樓 ▲南雲東照匾額
相傳康熙年間,有一位來自福建的先民,攜帶著泉州府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音菩薩香火包,行經一口古井,香火包放在井旁的石榴樹枝上,忘了帶走,之後每日夜晚便會發光,因此附近居民便認為是菩薩顯靈,將石榴樹雕成觀音佛像,建廟奉祀,並沿用祖廟龍山寺的名稱。
鳳山龍山寺特色與價值
台灣的龍山寺有五間,有四間被登錄為文化資產,其中鳳山龍山寺登錄為國定古蹟,由行政院文化部所管轄。鳳山龍山寺早在1985年就被登錄,可以說是台灣非常早的古蹟。
▲清代碑記,記載龍山寺修築記事
台灣五大龍山寺(由北至南)
建廟時間
文化資產類別
相片
1. 淡水龍山寺
清咸豐八年三月(1858年)建立
直轄市定古蹟
圖片出處
2. 艋舺龍山寺
清乾隆3年(1738年)建立
直轄市定古蹟
圖片出處
3. 鹿港龍山寺
清乾隆51年(1786年)建立
國定古蹟
圖片出處
4. 台南龍山寺
清康熙54年(1715年)建立
尚未登錄為文化資產
圖片出處
5. 鳳山龍山寺
清乾隆30年(1765年)
國定古蹟
在介紹鳳山龍山寺的特色以前,還記得上一篇提到的古蹟知識網嗎,若忘記的趕緊點進去複習一下,接下來一起來看看龍山寺的建築之美吧。
▲鳳山龍山寺剖面圖(圖片由國定古蹟─鳳山龍山寺提供)
鳳山龍山寺經歷不同時期的擴建,前後共整修了五次,形成今日之規模,龍山寺管理委員會非常重視廟宇本身的修繕,兩百多年來的廟宇才可以保存得如此完善。寺廟的格局是兩殿式(註1),內部的裝飾可是非常豐富,前往廟宇時可以多花一點時間欣賞。
▲廟門外裝飾,可看出顏色豐富、剪裁俐落,可說非常精細的作品。
▲龍山寺本身主祀觀世音菩薩,廟宇內部也有許多匾額,可看出在正殿內正面朝門口擺放的就有五塊之多。
▲龍山寺正面圖及匾額數量。(圖片由國定古蹟─鳳山龍山寺提供)
配置有前殿及正殿,兩者間以廊道或拜亭相連。位於市街者常使用「兩殿兩廊」式,形如街屋,如宜蘭昭應宮;另一種左右設護龍,有如民宅的四合院,稱「兩殿兩廊兩護室」,此種格局是台灣常見的中型寺廟格局,如淡水鄞山寺
▲註1兩殿式建築
龍山寺相關報導:
龍山寺年底可望成為國定古蹟
龍山寺疑似遭受縱火
宮廟信仰的意義是什麼
生活就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份,而在台灣人的生活中又有什麼不可或缺的文化呢?
現在社會已經是多元化的信仰,以往信仰不像現在這麼開放、多元,對於其他宗教的接受度也沒有很高。早期台灣大部分都是道教的寺廟為主,因此許多台灣宮廟都已存在百年以上,某些廟宇更長達兩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宮廟文化」已經深入台灣人心底了。
從小到大,台灣人大部分時間都會拜拜,考試拜拜、找工作拜拜,過年更要拜拜,點光明燈、點文昌燈等等。每樣生活可以說都離不開宮廟,不論是東方神明或是西方的宗教也都會祈禱平安、順利,宮廟文化已環繞在你我周遭。
宮廟之美
以宮廟本身的建築來說,每間宮廟都有許多的裝飾和雕刻。有些宮廟的裝飾來自台灣國寶級的人物,在傳統工藝逐漸流逝的時代下,這些裝飾、實質藝術品,更是值得被保存下來。廟宇的建築不像現代的鋼筋水泥,大部分是木作、石作,這些都是從很古老的工法流傳下來的,先人的智慧去創造出來的。
在宮廟本體的建築特色以外,在內部細微的裝飾也是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宮廟經常以交趾陶來作裝飾,以及一些雕刻、木雕、石雕等等,然而這些雕刻都是以手工來製作,通常像交趾陶這種手工藝,要「出師」都是需要好幾年的時間,甚至十幾年都有可能,導致這些技藝在現代漸漸失傳,宮廟裡的更是值得保存。宮廟內也會記載著許多關於此座廟的人、事、物,可說是一座小型的故事圖書館。
信仰的必要性?
因為台灣的文化,許多宗教也會彼此融合。大多數的台灣人即使沒有特定的信仰,也會拿香拜拜,或是到教堂做禮拜。這些都成為了台灣文化的一部份。
信與不信其實在於自己的內心,科學無法證明的事物,不一定不存在,愛因斯坦曾說過:「人生有許多經驗,其中最美的莫過於對奧祕世界的親證,對奧祕的世界、對你不了解的神祕世界的一種親身經驗。這是藝術的根源,也是科學的根源。」之所以會開啟一件事物的證明,不就是因為疑惑嗎?信仰也是如此,或許無法證明他的存在,但也因為它的神秘與奧祕才會令世人更想探討。
在現今科學的世代,也無法把信仰宗教給屏除,多數人還是選擇相信。人信與不信存在在人的心中,而信仰最大的目的,是帶人們走向正面的道路,只要能帶給人正向的影響,那「神」存不存在還很重要嗎?
南藝網編輯 / evelyn 專題報導
evelyn -
地方誌
針筆的溫柔堅持—專訪插畫家張芮綺Riggie
不知道屏東的鄉親們還記不記得今年2月9日至3月25日曾經在屏東美術館展出的「築夢建藝:屏東P力新美學」特展呢?邀請金曲獎作詞人方文山展出他的精靈村莊,以及三組屏東新銳藝術家:許琬莛與蔡昆翰、張芮綺、謝仲凱與胡文珊,從建築出發,呈現各自的在地生活美學。而就在展覽結束的五個月後,南藝網特別採訪到了其中一位藝術家張芮綺Riggie,來與南藝網聊聊她與繪畫相知相惜的人生旅途。
走進插畫這條路 編織自己的夢網
Riggie的插畫中常以流暢的線條與簡單鮮明的色彩,構成一件件背景單純但流動著空靈氣息,或饒富童趣、調皮的可愛小人物。自述當初與插畫相遇的過程,在美工專科畢業後進入社會的Riggie,偶然間參加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的插畫班課程,接觸到與在學領域完全不同的針筆畫法,筆尖極細的細膩畫法,正好可以讓她的豐沛情感宣洩而出,讓她一頭栽進了插畫的美妙旅途中。
與一般的專職插畫家不同,事實上,Riggie卻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對此她有與眾不同的見解:「因為畫圖是唯一可以保有自己的完整、任性,不需要迎合他人的一塊淨土。」也因此擁有一份與繪畫無關的工作,不僅確保了經濟的獨立,也讓她不受外在的拘束與壓力,始終在湛藍的創意天空裡翱翔。
▲小小的閣樓空間裡擺滿書籍與作品,Riggie在這一方天地裡畫出天馬行空的想像。
黑頸鶴、變色龍與獨角仙—潛藏的另一個我
在Riggie充滿奇幻想像的抒情插畫裡,經常出現黑頸鶴、藏羚羊、變色龍與獨角仙,這些動物們就像是插畫裡的吉祥物,散布在紙張上意想不到的角落,不經意看到牠們的身影時,都會忍不住莞爾。Riggie說,這些動物們或多或少地象徵了一部份的自己,像是中國特有種的黑頸鶴與藏羚羊,生存、分布於西藏的牠們因人類的獵殺而瀕臨滅絕,離群索居於塵世之外,將牠們畫進圖裡,不只是單純喜歡這樣充滿神秘色彩的迷人動物,也有保育動物的人道情懷在裏頭。
▲大家可以找找看這四種動物有沒有在畫作裡呢?
此外,畫獨角仙的原因,則是因為Riggie羨慕牠勇於「做自己」的個性,就像是隱身在樹林裡的俠客,不理會世間的煩擾。相較於獨角仙,自己必須像變色龍一樣,收起自己一身的銳氣,和人群接觸、工作與生活,她笑著說,那是將自己的脾氣磨掉,「因為畫圖的人是很有個性的,可以有個性,但是不能太有脾氣。」
聽到這裡,我們似乎可以編織出一張Riggie的個性網,她細膩而富含感情,勇於做自己卻也懂得收斂,像變色龍一樣靈活地變換。而也許是個性使然,Riggie學生時期的畫風就曾被教授評論:「妳怎麼不去畫插畫?」面對教授辛辣的建議,Riggie笑著回教授說:「只有幾米活了下來,其他人都餓死了呀!」多年前一句無心的玩笑,卻巧合地預示了她雖走走停停,路線卻準確無誤的插畫之路。
▲閣樓一隅擺著精細的素描與作品,隨意擺置的畫筆也表現了Riggie隨興的個性。
心理與哲學—八竿子打不著的靈感泉源
天馬行空的靈感來自於認真生活的每個瞬間,Riggie說,有時候腦海裡會突然閃過一個畫面揮之不去,此時她便會大量閱讀文字,就像成長的過程中,必須攝取養分一般,找尋出與之相符的畫面、情境,再轉化成自己的語言,由「瞬間」轉化為「永恆」。而心理學與哲學就像是Riggie的人生導師,她尤其喜歡榮格的煉金術心理學,「必須要把自己當成煉金師,每次煉金出來,都是一個全新的自己。」
Riggie的圖畫裡,經常會有一個有時活潑俏皮、有時憂鬱抒情的女孩,她並沒有特定在畫自己,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從她筆下的人物,看到真正的自己,「在心理學裡,每個人都是不斷地了解自己,必須先回歸到自己、認識了自己,才能認識別人。」
▲專心致志地用針筆勾勒出想像的天堂。
找尋自己的旅行 隨著機緣過生活
就像一杯香醇的咖啡需要被人慢慢地品嘗,Riggie的畫裡也暗藏著許多美好細節,需要細細體會與解讀,才能了解其中的美妙意涵。Riggie本人也如畫一般,恬靜而溫和,在佈置溫馨的閣樓畫室裡,執著針筆一筆一劃地重現內心的想像工廠,就像孜孜不倦的工人,搭建著屬於自己的夢想城堡。
Riggie說,因為始終沒有將繪畫付諸於商業路線,不需要向現實中各式各樣的不得已低頭、妥協,慶幸自己一直走在還算順遂的路上。對於未來,Riggie秉持「隨緣」的人生理念,機緣到了,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只要針筆不曾停歇,緣分也許就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3月11日是Riggie的生日,日本311大地震啟發了她的靈感,繪製出充滿人道關懷的暖心圖畫。
※插畫作品皆經Riggie授權後刊載於文章內。
南藝網編輯-Yolanda/專欄報導
Yolanda -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高雄文史寺廟系列報導─楠梓天后宮
(圖片出處)
楠梓區位於高雄市較為北端的位置,鄰近橋頭區、左營區、仁武區。楠梓區一直以來大多以工商業為主,過去有高雄煉油總廠,以及楠梓加工出口區,因此帶動了經濟以及人口快速增長。楠梓區也是高雄設立最多大學的區域,在大量的人口成長之下,使得楠梓區發展了新興商圈。
說到台灣最獨特的風景絕對是廟宇建築,在楠梓區有一座歷史相當悠久的廟宇,據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可說是相當古老的一座廟宇,那就是楠梓天后宮。
▲楠梓天后宮位於大馬路三叉路口
楠梓天后宮舊稱楠和宮,而楠梓的台語稱作「楠仔坑」,天后宮位於楠仔坑街上,這條街是清朝從府城(台南)通往鳳山縣城(左營)路上的重要街市,因此廟宇形成地方信仰中心,也是台灣各地傳統聚落普遍的現象,而楠梓天后宮見證了楠梓區的歷史開墾,更是凝聚楠梓人民的重要聚集中心,格外具有歷史意義,加上傳統的工藝特色,在2007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建築特色與格局
▲楠梓天后宮平面圖(圖片出處)
▲正殿及正殿裡匾額
▲天公爐
楠梓天后宮因道路拓寬的關係,廟宇緊鄰道路,因此沒有前埕。過去的前埕據說約是現在廟前28公尺寬道路的一半左右,而且要進廟還要踏兩階階梯,但因為道路必須而拆除實在可惜。而建築本身由「雙連山牆」(三川殿『註1』、正殿)主建物,帶左、右護龍(水形馬背)加後殿之兩進式格局(各棟獨立)構成廟宇空間場域、信仰中心,殘留有清代(19世紀)普遍地方廟宇特色之建物群。
註1
包括前殿、正殿及後殿。其中,有狹長如街屋者,如台南祀典武廟;或正殿獨立在中,呈「回」字形平面者,這是大型寺廟或孔廟才有的格局,如台北萬華龍山寺、台北保安宮。
祭祀信仰
前殿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陪祀有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中壇元帥、五營、虎爺。三川殿供奉千里眼及順風耳將軍,左護龍供奉太歲星君。後殿主祀釋迦佛祖、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至聖先師孔子、「積慶衍澤公」及其夫人神位、宣講師及十八羅漢尊者。
媽祖的信仰在台灣已有多年歷史,也是大多數台灣人所信仰的神明之一,在台灣媽祖廟的數量也不在少數,據內政部「臺灣地區宗教團體普查報告」大約有1300間媽祖廟。政府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也有許多是關於媽祖的活動,例如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繞境進香,這些都是台灣獨特的民俗活動,可見媽祖的信仰對於台灣真的非常重要。
天后宮的裝飾
楠梓天后宮即使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歷史,依舊保存得非常好,而且格局是非常完整的一座廟宇。廟宇有許多「交趾陶、彩繪、木雕、石雕」等等的裝飾品,不僅是裝飾用,木雕、石雕都有具備實用的功能,這也是為什麼楠梓天后宮會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其中一個原因。
▲廟宇屋脊裝飾
▲牆上交趾陶裝飾
在廟宇中還有許多氣勢磅礡的裝飾,像是名家作品、彩繪、書法,儼然就是一棟博物館,建議大家前往參拜時可以放慢腳步,仔細看看廟宇內部的彩繪、屋脊上的交趾陶和週邊裝飾,細細品味這座歷史悠久的古蹟吧!
有興趣也可以先到他們的官網看看更多精彩的介紹喔!楠梓天后宮官網
幫各位附上一個很不錯的網站,如果想要更了解古蹟知識,小編不藏私的跟大家分享這個好用的網站古蹟小知識網,出發前可以小小做點功課,去看實際建物的時候會更有感覺喔!
楠梓天后宮小傳說
(一)據說楠梓天后宮的媽祖神像與臺南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的媽祖是用同一塊香木所雕成,故三尊媽祖彼此有「姊妹神」之稱。
(二)又據說在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年間(1920年左右),楠梓天后宮大媽在前往臺南大天后宮途中,施法收伏在二層行聚落(今臺南仁德二行里)一帶作亂的「雄雞精」,因而使當地居民感念不已。至今二層行清王宮每年在主神三府千歲聖誕時(農曆九月廿六日),都會朝楠梓天后宮的方向設香壇遙祭。
香火鼎盛的背後不可忽視的商機與危機
拜拜到底有多少的商機?這些產值恐怕是沒有接觸過相關產業所能夠想像的。廟宇對台灣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場所,以往沒有那麼多娛樂的消遣時,就是到廟宇來聊聊天、下棋、練武術。隨著時間的改變,世代在更迭,轉變為出現較多娛樂的時代,廟宇的功能漸漸萎縮和轉型。但廟宇的祭祀仍存在大多數人的心中,擁有一定的社會功能與價值。為了延續廟宇的價值,轉型也是其中的一條道路,因此許多廟宇紛紛推出文創產品、春聯、周邊商品等等來做販售,除此之外還有每年繞境、進香衍伸出來的商機。
台灣人非常愛拜拜,每年燒紙錢花掉約130億元,普渡的商機更是突破200億元,這些數值都非常令人震驚,更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經濟環節。每年大甲鎮瀾宮媽祖繞境,沿途的辦桌每天就有將近1億被吃進肚子。根據Lifelab調查,如果以平均每人消費約2,000元算,每年大約有120萬人參與,經濟規模就超過18億元,不計算香油錢,每日食衣住行消費規模超過2億元。信徒捐贈金牌約1,500面,粗估整體經濟產值超過40億元。當信眾有錢時就會想要捐錢,蓋廟或者修繕,當信眾沒錢時,也會花個一百元買金紙,然後祈求發財金,這也是廟宇帶給人們正向作用的影響,當自身狀況好或不好時都會想要到廟宇尋求一個心靈慰藉。
隨著環保議題的提倡,空氣汙染的問題產生,燒金紙拜拜的數量也漸漸在減少,從三炷香變成一炷香,但改變不了的是傳統的習慣。2014年自由時報有篇報導,有宮廟開始實施「禁香令」,而大廟宣布不跟進,理由是少了香火對神明就是大不敬。這理由聽起來很合理,畢竟燒香的習慣是好幾百年流傳下來的,立刻禁止除了傳統習慣的衝擊,對製香或是金紙的業者也是一大困擾,然而會需要禁止香火就是因為「環保、空汙」。
在台灣傳統信仰下,改變不了的是幾百年的習慣,改變的是現代新思維。金紙也漸漸推出許多環保的款式,焚燒不造成污染,或是有過濾系統的金爐,這都是因應現在法令而產生的。現在的祭拜習慣很難被改變,大多數人還是會覺得沒有燒香、燒金紙就是怪怪的。先不論香火、金紙是否能像「天線」一樣傳遞給神明,不可改變的是,這樣的行為模式和祭祀信念,都深深在人們的心中。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至少帶給大多數人都是正向的影響,這或許才是信仰最大的目的。
南藝網編輯evelyn整理報導
evely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