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 1 月, 2025
spot_img

「韓流」影響-世界沉淪於主流媒體的縮影(下)

圖片出處   下-結論 當文化被物化,文化便不再是文化 世界正邁入被工業文化吞噬的局面 文化工業對社會的影響是淺移默化的   當文化被物化,文化便不再是文化 在上一章「韓流」影響-世界沉淪於主流媒體的縮影(中)內容提及「韓流」影響下的符號消費,並從此綜觀世界與全球人類對待「文化」的現象。此章節作為本專題的總結:過度濫用文化所造成的文化資本與文化工業,使全球走向人們喪失獨立思考與建立個人價值觀的能力,以及事物皆被物化的局面。 「文化工業」的交換價值被無限放大,逐漸成為資本家依賴的對象。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之下,人們看待文化的價值觀早已扭曲。所有文化的價值都變成了交換價值,一切以進行交換為目的,並渴望能透過交換這個過程為彼此帶來利益。   世界正邁入被文化工業吞噬的局面 全世界,當然也包含台灣,都面臨文化工業這樣的局勢,使得「文化」失去它原有的獨立與獨特性,在世界一分為二成兩種型態。一為文化工業下,屬於社會高等階層空泛的「產物」;二為剩下的次等階級中「真正的藝術」。 社會學裡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當中的學者之一阿多諾認為所謂「上層社會」真正的身分實為資本主義的主導者,試圖將「真正的文化」商業化成庸俗的瑣事。 文化工業是一個由社會的上層階級所領導的「文化影響」,並非「文化本身」。某些看似趨勢流行的事物其實就是文化工業造成的影響進而產生的現象,受文化工業影響而誕生的商品基本上擁有的僅僅只是華麗的外在包裝,或通俗且實質上毫無意義。而配合時下最具潮流的議題所創造出的物質商品,容易導致商品拜物教的現象,言下之意即為跟風。若要讓「文化」成為能夠受到消費者歡迎的商品,文化工業就得向他們提供他們所想要的、或能輕易明瞭的,這即是消費者與文化工業之間的相互作用。 文化工業所生產的文化劣等產品藉由各種形式被銷往世界各地,造成人類精神與思考能力的侵蝕。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發達、已開發的資本主義國家打著「銷售文化產品」的幌子,推行所謂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看似高尚的理念,實則卻是無盡的虛無,一切都只為達成文化殖民主義。 從表面上看,文化殖民主義或文化霸權主義皆是通過發達的資本主義之下的產物輸出造成的;而從本質上看,這正是「資本邏輯」全球化的集中體現,因為資本從來都是不分地域的「國際派」。   圖片出處 文化工業對社會的影響是淺移默化的 它在無形之中遏止了人們的批判思維,導致世人對事物該有的判斷逐漸怠慢、停滯。此時,人們已經難以、甚至無法思考這些問題:經由「過度商業化」的過程所形成的「文化商品」,這樣的東西還能稱為文化嗎? 追隨流行並非壞事,文化更是值得被感受被看見的。但若只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或盲從所謂的潮流而濫用文化的本質、曲解文化的意義,過度並強行包裝文化成為劣質的文化產業,那麼文化產業的推廣真的有必要嗎?而在盲目跟隨當前流行的同時,迷失自我也渾然不知,是否有好好想過自己真正喜歡的、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這是相當嚴肅且全世界都該予以重視的問題,無論是誰都必須檢討並負起責任。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如今的21世紀受資本主義操控之下,科技、傳播媒體也愈加快速地進化且發達,導致這樣的情況在未來大概只會持續加劇,難以減緩。要讓更多人意識到這個現象,目前恐怕是件難事。       南藝網/編輯 Hsuan

「一日市長幕僚」專欄(下)—網路直播的「真實」

在「一日市長幕僚」專欄(上)—與時俱進的政治影視關聯性中,提到了政治人物的形象,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改變。從傳統媒體(電視、報紙)上刻意營造清明、正直的形象,轉變為與年輕世代接軌,以呈現自己的真實生活為主的親切形象。   為何新媒體的興起,會使政治人物產生這樣的變化?   追溯到網路世代的崛起,人們從單向傳播的世界,首次接觸互動式媒介的潘朵拉盒子。   以前的我們呆呆地望著電視、讀著報紙,內容有無吸收、意見從何回饋,都是個疑問。而現在人手一支手機、平板、電腦,網路相當普及,多對多的互動介面與社群軟體也連帶昇華成國民基本配備。   社群軟體將一般大眾與公眾人物的距離縮短。Facebook上,每個明星、政治人物都有專屬的粉絲專頁,經營自己的事業外,更要滿足粉絲或選民的關心與支持。Line上,每個政府單位都有自己的官方帳號,除了推播重要訊息外,更要讓民眾感受到執政的效率與政府的關懷。     在這樣的時代裡,包裝好的形象不再被人喜愛,人們喜歡看到「真實」、「親民」的政治人物。就像蔡英文愛貓的形象、柯文哲辛辣的個性,政治人物不再像是不吃不喝的「神明」,而是與你我一般,吃五穀雜糧、有脆弱形象與正常興趣的平凡人。 延伸閱讀:撒嬌世代與萌文化:為什麼台灣政治人物喜歡裝可愛?   政治人物的「特質形象」可以增強民眾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塑造。 圖/取自蔡英文官方臉書。   儘管傳統電視節目觀看群眾依舊龐大,觀看的年齡層涵蓋極廣,也擁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與製作品質。然而,傳統電視節目卻有個致命缺點,不管新聞再怎麼歌頌政治人物的親民,政治人物再怎麼蒞臨政論節目,口沫橫飛地闡述自己的政論,在電視上包裝後的形象,卻依舊像是炒作,酸民們仍然說像作秀。   恰巧,在這短短幾年間,社群軟體紛紛新增的「直播」功能,正巧解了這些公眾人物卻急切擔憂的渴。   「直播」讓公眾人物能夠在傳統媒體的既有框架之外,營造出自己想要給大眾的形象,「聊天室」的功能更能直接與觀眾互動,誤會或失言都可直接處理,不僅考驗公眾人物的臨場反應能力,更將公眾人物的私下生活化為展演的舞台。   網路電視節目,便是在這樣的氣氛下,奔馳而出的一匹黑馬。   以往的傳統電視節目,通常預先錄好、事後剪輯並排程播出,節目製作單位無法立即知曉觀眾的回饋,就算是現場直播的節目,也沒有平台讓觀眾回應、聊天。而網路電視的即時聊天室,則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觀眾在聊天室裡聯絡感情、發表意見,主持人也能根據觀眾的回應轉換話題,甚至連請導播換字卡及動畫也是及時、自然地在觀眾面前展演。   此外,真實的節目製作流程,更是滿足了觀眾的窺探慾望。   傳統的外景節目通常會事先討論好節目流程,而主持人也根據製作人所告知的流程拍攝。然而木曜4超玩的製作人與主持人是並行的,且觀眾是可察覺到的。木曜4超玩利用「角色錯置」的方式,使擔綱「主持」的這個角色不限縮於藝人,主持人露臉說話與來賓接觸,但製作人用畫外音的形式,主導節目的進行。這樣的模式雖然在節目錄製上會有些粗糙,但也是不同的喜感。   適時地顯露政治人物的私下生活,能夠提升觀眾的親近度。 圖/截自木曜4超玩「一日市長幕僚 feat.柯文哲」。   儘管傳統電視節目也有類似的流程,但是過程卻會在剪輯時全數剪掉,讓人無從窺探節目製作過程中的笑料與幕後花絮。像是幕後人員露臉、主持人跟製作團隊直接對話,甚至於器材穿幫的畫面,在傳統電視節目中,幾乎是不存在的。   網路直播節目的「真實」,恰好能在這些類幕後花絮中,將政治人物的私下個性展露無遺,讓觀眾感到貼近。   綜觀來看,網路電視因有即時聊天室的功能,相較傳統電視,在節目流程進行上更有調整的空間與靈活度,節目的表達形式也推陳出新,與年輕世代接軌。近幾年來各家媒體積極搶攻網路市場,架設直播平台。直播這場大戰,將會越演越烈。 延伸閱讀:直播=真實?從文化研究角度探討「直播」的意義   南藝網編輯-Yolanda/專欄報導

「韓流」影響-世界沉淪於主流媒體的縮影(中)

圖片出處 中-聚焦「韓流」影響 「韓流」帶來的商機-符號消費與外在包裝 「韓流」非純娛樂 從「韓流」探討文化資本與文化工業 在前一個章節 「韓流」影響-世界沉淪於主流媒體的縮影(上)中論及「韓流」的起源,與韓國文化產業幕後藏鏡人-韓國振興院(KOCCA)的由來,以及韓國政府對待文化產業的態度與作為。   「韓流」帶來的商機-符號消費與外在包裝 韓國政府體認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對於韓國影視產業的發展與推廣帶來完善的規劃,更藉此創造出具經濟及文化價值的商品,不僅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更進軍海外,佔據亞洲市場。韓國文化產業的興盛形成了當代人們都再熟悉不過的雙關名詞「韓流」,而它所創造出的效益與引發的經濟產值相當驚人。 以韓劇為例說明,在振興院的重金投資之下使韓劇的主體本身更具有經濟價值,而由劇中出現的場景同時也為韓國帶來國內外的觀光效益,以及劇中男女主角的穿著、吃過的食物等同樣帶來熱議與眾人消費。除此之外,還有針對當今的年輕族群(尤其女孩子)所出產的影星、偶像的周邊商品、代言產品,甚至是簽名會、演唱會等,這些皆是因「韓流」影響所帶來的龐大商機。 論述韓國文化產業所形成的符號消費,能夠以演藝明星的周邊商品作為範例說明,周邊商品能說是利潤的主要來源。它為經紀公司收穫利益的同時也能宣揚理念的最佳工具,開發也容易。以粉絲心態看待周邊商品,部分會忽略實用性,購入周邊商品通常以收藏、紀念為主要目的。此外,能夠讓粉絲產生購買欲望的理由源於周邊商品所蘊藏的「意義」,粉絲族群會因「這是我喜愛的偶像的周邊商品」的想法而買單。 「偶像」即為包裝的一種。他們擁有帥氣、美麗的外貌再加上公司為他們打造的華麗行頭,由於這些原因便能吸引到不少年輕族群的目光。此外,「偶像」本身就會直接影響粉絲心理,刺激購買欲,為偶像以及偶像所代言的或關於偶像的周邊商品不惜吝嗇地掏金,也因經紀公司能夠掌握這種粉絲心理,使得周邊商品創造出的產值相當可觀。 圖片出處 「韓流」非純娛樂 以三種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與探討: 從大眾流行文化產業來看 正面影響:有助於韓國文化產業的興盛與進化 負面影響:興盛不見得全然是好事。在這種熱潮之下,容易使得部分創作者只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非以自己真正的心意去創作。如此以來,作品本身便會喪失原本該有的藝術本質。 從國家主義來看 正面影響:韓流提升國家形象。透過影視、廣告等流行娛樂進而引起亞洲地區其他國家人民的消費,也能由此推廣觀光事業,同時助於亞洲國家的和平與共存。 負面影響:以民族意識強烈的大韓民國來說,由於「韓流」為韓國帶來的可觀的經濟效益,使得韓國人民容易產生優越感。 從文化產業消費者的消費型態來看 正面影響:擴大與改變亞洲地區流行文化產業消費者的選擇範圍與機會 負面影響:韓流愈加盛行之下,使得部分消費者容易盲從跟隨或模仿。此現象不侷限於影星偶像,也包含抽象性質的風格與物質性的實體商品。使得消費並非出於真正意願,而是「購買」這個行為與「購買的物品」對他們而言都只是為了時下最新流行。   從「韓流」探討文化資本與文化工業 首先,探討文化資本之前,必須先釐清文化資本的定義。文化資本不只是兌換貨幣,更是兌換資本的潛在價值。主要的文化資本類型能夠被區分為特定文化商品的品牌價值、演藝明星的形象與活動場合中的表現影像。 簡而言之,文化資本包含: 1.文化產業的貨幣(交換)價值 2.將文化產業擴大形成產值的資本(象徵價值) 圖片出處 我們生存的世界深受著文化工業帶來的影響,「韓流」即為文化工業的範例之一。換句話說,韓流是種"思潮影響",而不是文化本體。以韓國流行音樂舉例,當代年輕族群耳熟能詳的專有名詞”K-POP”也屬於文化工業下的產物之一。因為屬於流行範疇,所以商業化、大眾化是一定的。但本篇所強調的是:商業化已成為一種氾濫的情況,使得連非主流的事物都逐漸淪於拜物性格。 前面的部分有提及,因文化資本、文化工業的影響之下,使部分創作者不會以自己真正的心意與自身角度、審美觀來製作音樂,取而代之的是經由"交換"這個過程產生的經濟利益。音樂本是藝術,但經由這樣的包裝之下早已喪失本質,變成一種符號形式。而且,更因為如此,使得人們欣賞力退化,變得媚俗而盲目。這種種情況對音樂皆為相當嚴重的異質化。於是,在「文化工業」造成的異化影響之下,不僅把文化推入一成不變的惡性循環,更把大眾與大眾的思想推向單調與平庸。   下一個章節「下」,將為本篇專題做總結。       南藝網/編輯 Hsuan

高雄文史系列報導─古蹟歷史讓你看個夠(二)

帶大家進入鼓山區的文化資產以前,還沒看過上一篇的可以先回顧 高雄文史系列報導─古蹟歷史讓你看個夠(一)鹽埕區 高雄是一座非常大的城市,自從2010年合併成大高雄後,不再有縣市之分,交通也隨著現在捷運、輕軌的進步,串連成一個大高雄生活圈,科技帶給生活這麼大的便利之下,更可以輕易探索高雄古都留下來的文化資產了,此次為大家介紹的是鼓山區的文化資產,並且和大家探討古蹟的委外經營課題,趕緊看下去吧。 ▲鼓山區域位置圖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鼓山區你知多少? 接下來要往富有海洋文化還有藝術價值的鼓山區前進,鼓山區鄰近鹽埕區和左營區,算是高雄市區裡較大的區域,鼓山區也鄰近旗津區,是涵蓋範圍很大的地區,因此鼓山區不只包含了西子灣地帶,靠近左營區的地方也是近期發展的重點區域,鼓山區鄰近港口,因此留下許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物,不僅有歷史建物,近期的新地標「高雄美術館」也位於鼓山區。   接下來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位在高雄港附近的打狗英國領事館、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打狗登山古道。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 ▲打狗登山古道 ▲打狗英國領事館(圖片出處:打狗英國領事館官網)   在此大家一定覺得非常的迷茫吧,怎麼有英國領事館,又有英國領事館官邸,搞得好混亂阿,別緊張,接下來就一一為你介紹。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是高雄市的市定古蹟,之前一直被認為是英國領事館,那官邸和領事館到底有什麼樣的差別呢?官邸主要的功用是讓當時駐台的英國領事所居住和接待各國使節賓客的地方。而領事館主要的功能是保僑、商務、行使領事裁判權及地方交涉等。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在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下,台灣必須開港通商,而英方為拓展對台灣貿易的經濟利益,於打狗(現今高雄)設置領事館官邸,因此領事館官邸的現址位於西子灣附近,離高雄港非常的近,不過在長年的史料不足情況下,領事館官邸一直被誤認為是英國領事館,直到2009年才正式正名。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是一座具有相當豐富文資價值的建物,不僅僅證明了當時英國和台灣的歷史關係,在建物本身也是台灣第一座由英國出資的領事官邸。 ▲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內部 打狗登山古道也是高雄的市定古蹟,在英國領事館約於光緒5年(1879)所修築的階梯古道,主要是為了連通英國領事館與山丘上的領事官邸,古道總長約200公尺,以花崗石、咾咕石、紅磚等鋪設,古道兩旁有許多豐富的生態資源,環境十分清幽。但遺物部分還是遭拆除。整體而言,古道以及週邊環境體現近代洋人在打狗生活的空間規劃,同時也是近代打狗開港重要的空間紀錄。 想必在這可以感受到很特別的氣氛,在小山丘上的英國領事館官邸和台灣特色廟宇相連,相互映襯出各自特有的建築文化,也可以從官邸的周圍眺望美麗的高雄港,看完後也可以沿著登山古道,英國領事館便位於官邸的旁邊。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09:00-19:00(18:30 停止售票,截止入場) 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09:00-21:00(20:30 停止售票,截止入場) (每月第三週的週一為古蹟維護館休日)。 票價資訊: 全票  99元 / 一般民眾。 優待票49元 / 本市市民、就讀國內各級學校之在學學生、團體人數二十人以上 優惠票39元 / 一歲以上未滿六歲之兒童、六十五歲以上之民眾、持高雄市低收入戶證明者、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之志工   古蹟委外經營活化的難題   高雄的古蹟、歷史建物很多,從荷蘭時期的歷史開始一直到清代,留下很多值得紀念的建築,有些建築乘載了高雄市民的記憶,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存,人有命運,而建築也有命運,高雄火車站和高雄歷史博物館都是被保存的很好的建物,也有一些建物剛開始不是被那麼好的管理與修復,像是武德殿、中都地區的唐榮磚窯廠。 高雄市政府成立文化局以後,大部分歷史建物的工作都承包在他們身上,而打狗英國領事館更在文建會的兩項計畫下開始活化跟經營,並且成為高雄市古蹟委外經營的第一例。   轉型成咖啡廳是必然?   現今有許多場域,搖身變成打卡和拍照的熱點,有些則是轉型成咖啡廳,有些則是轉型為文創經營,但大部分的活化經營都走向這個發展,原因是為什麼呢?因為古蹟維護和修復都是一筆龐大的支出,沒有錢導致無法修復的古蹟很難吸引到大眾的目光,因此當然要想辦法賺錢,那就只好來開咖啡廳,讓人邊走邊逛,賣些文創小物賺取收入,這些都沒有不好也沒有錯,因為錢真的很重要,那都依照這個模式下去發展,古蹟不就都有錢了嗎?   賺錢之餘,限制了歷史建物的價值   大家都知道經營咖啡廳可以賺取古蹟的維護費和修繕費,但是這樣卻會破壞古蹟原本的價值與意義,你說華山藝術園區、高雄駁二開設咖啡廳好不好?當然好,因為這些場域本身除了活化以外,裡面也有許多展覽,富含一定的教育意義,當然要有地方讓人休息,不過有些古蹟或歷史建物卻不是這麼適合,畢竟有些場域本身的歷史價值在於建物本身,和建物的特色等等,你能想像你在吃飯的時候,有人在你旁邊參觀古蹟拍照嗎?   在古蹟保存的課題漸漸被重視後,政府也開始有許多做法,將一些案子藉由民間的力量一起推行,委外經營也是不錯的方式,不過在現代是個多變開放的社會,可以有更多不一樣的做法,除了原有的經營模式外還可增加些什麼,或者改變怎麼樣的經營方式,政府有著公權力和整合能力,比起民間推動更來得有效,我想這是現在政府需要面對的課題,也是大眾在參訪這些建物的同時需要思考的。   看完還想看下一篇嗎?下集預告:高雄文史系列報導─古蹟歷史讓你看個夠(三)鼓山區。 鹽埕區鼓山區還有很多值得大家探索的喔,想知道更多不同區域的文化資產與議題嗎?那就要定期回來南藝網收看喔。 南藝網編輯 / evelyn 專題報導

「韓流」影響-世界沉淪於主流媒體的縮影(上)

圖片出處 感應到韓國影視等文化產業的崛起,此現象明顯察覺到流行文化的變革,決定試圖了解「韓流」興盛的起源,並分析這個現象所帶來的效應與改變,包括負面影響。 流行文化一直存在,然而隨著時代的輪替,除了帶領著主流趨勢的主體隨之不同外,更該被提及的是文化的本質逐漸喪失。隨著商工業與科技的發達,藝術逐漸被商業化,不屬於藝術的「藝術」透過傳播媒體直接影響閱聽者心理,間接使大眾看事物的眼光愈加表面、膚淺。資本家、企業家看重的是物與物之間透過「交換產生的價值」,消費者看重的是物體的「附加價值」(例如時間性:時下流行)。 本專題將分為「上」、「中」、「下」,以韓國文化產業為出發點,延伸探究全世界的文化發展,綜觀全球商業化、大眾主流、商品包裝等文化工業的議題。   上-導引 「韓流」之前,回歸7,80年代與千禧年開端 關於「韓流」的崛起 引領韓國文化產業的幕後推手 韓國政府如何看待文化產業   「韓流」之前,回歸7,80年代與千禧年開端 進入本篇主軸前,先讓我們乘坐時光機回到7,80年代與千禧年的開端,好好思考一件事:在「韓流」之前,影響亞洲的流行產業為何? 因世代差異的關係,各個年齡層所想的都會不太一樣。但若要追溯到80年代,那無非就是港片、港劇。而繼港片之後影響亞洲地區流行文化的國家便是日本(偶像團體、影星與日劇等),都成為了那些年代的流行代表與象徵。 那麼,回歸本章主題。 「韓流」是什麼時候,又是如何崛起的?   關於「韓流」的崛起 約從00年開始,韓國影視迅速發展,對亞洲地區的流行文化帶來極大轉變。 以戲劇說明,於西元2000年播出便造成廣大迴響的《火花》讓原本在台無人問津的韓劇開啟黃金時段的收視大門,而後的《藍色生死戀》《巴黎戀人》等也同樣交出漂亮的成績單。而除了現代時裝劇,「古裝劇」也不惶多讓,可稱韓國古裝劇中經典之最的《大長今》也為韓國戲劇帶來極高的討論度與市場商機。 台灣本地對此感受尤為強烈,不僅是韓劇攻佔各大電視台,影星、偶像等紛紛來台與粉絲們會面,讓「韓流」這股熱潮無孔不入地席捲寶島。 圖片出處 圖片出處 圖片出處 引領韓國文化產業的幕後推手 論述韓國的文創產業前,首先提及「文創產業」這個名詞的起源。文創產業的出現要追溯到1960 年代「文化的產業化」概念,被應用於像是好萊塢、迪士尼等,因此各國便開始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紛紛制定許多政策規範來發展文化產業。現代的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是指將具有藝術性、創意性、娛樂性、大眾性等與文化相關之作品,變成高附加價值產品。 然而各國對文創產業的解釋不盡相同,以韓國與台灣為例:「文創產業」一詞在韓國稱為「文化內容產業」,而台灣則稱作「文化創意產業」。 事實上韓國的文化產業起源很早,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韓國便致力發展文化產業,企圖突破重圍成為亞洲強權。不過,雖然韓國文化產業政策始於金泳三政府,但主要推動者實為金大中政府,設定文化產業為主力產業,更奠定了文化產業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政府加強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援,更促進與大企業、金融界等相關領域的投資,為增加國家在文化產業的競爭力。過程包含重整文化產業機構、制定相關法規、撤銷限制文化產業的制度等,由此可見,從金大中執政開始,確立了國家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圖片出處 早期韓國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主要以「規範」為策略,直至90年代初期,政策才由「規範」改為「振興」。2000年的「文化產業展望21」與「電影產業振興綜合計畫」,以及2001年的「文化韓國展望21」,其中「文化韓國展望21」更直接促成了「韓國文化創意產業振興院」的成立,即為當時韓國文化產業的領頭。1999年2月制訂的「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使推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能夠更有法律依據。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該法規定文化產業是規劃開發與生產流通及消費商品的產業。其中包括電影、電視、音樂、遊戲、出版、動漫、文化財、教育娛樂、設計、數位、藝術、大眾傳播等相關內容之產業。2001年8月成立了文化產業的最高領導單位韓國文化創意產業振興院,並隸屬於「文化體育觀光部(簡稱文觀部)」。同時,與文化事業有關的機構尚有「放送影像產業振興院」、「韓國遊戲產業開發院」、「文化產業中心」、「韓國軟體振興院」等。為了讓政策的推動更有效率避免行事分散,韓國政府於2009年5月7日將這些機構整合為一,並以「韓國內容產業振興院」為名,持續助長文化產業。   韓國政府如何看待文化產業 由上述可見,韓國政府對文化產業有一定的支援,這樣的說法是成立的。然而實質上,他們更加看重的是文化產業所創造出來的產值,因為對他們而言這是相當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一項媒介。 論韓國的經濟發展,同時與其社會階層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於看重產值,他們投資的對象多半是資金、資源較為龐大的大企業,以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本身具有商業化、大眾主流的意識型態,由政府掌握並投資大企業以扶植文化產業的成長。而文化產業在擁有大量資金與資源的大企業包裝之下更能吸引眾人目光,進而帶來龐大市場,更拓展海外。但就因為如此,在研發設計與積極推廣海外市場的理念之下,韓國中小型企業難以獲得重視。在推動文化內容產業的創意與提升的同時,制度必須再加以修正調整,為避免國家政府與振興院過分重視經濟產值,拋棄了文化本身的價值與文化產業的組織運作模式。     下一個章節「中」,內容將會聚焦「韓流」影響。       南藝網/編輯 Hsuan

高雄文史系列報導─古蹟歷史讓你看個夠(一)

來到高雄你想到的是什麼?高雄有許多歷史你知道嗎?   高雄是一座古都,有許多文化資產和藝術價值,但曾幾何時我們停下腳步好好來欣賞這座城市了呢?有時候因為繁忙而遺忘了最初的歷史,現在就由南藝網帶你看看高雄一系列的文史報導吧!本次報導除了介紹文化資產之外,也會探討現今的文化議題。 高雄的古稱叫做「打狗」,最遠的歷史可以追朔到荷蘭時期,而「高雄」則是到日治時期出現的名稱,高雄這個地區以前是通商以及政治發展的中心,曾經「高雄港」是台灣第一大港,因為高雄的潟湖地形,經過一番整理和建設後,成為了極佳的工業區,也因為高雄的政治和發展,歷經了許多時期的整治,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產,還有不同時期的建築,也讓高雄成為一個充滿歷史人文和藝術氣息的港都,是不是迫不及待想了解了呢。 ▲鹽埕區區域位置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高雄市的鹽埕區有著許多著名美食與古早味小吃,但古蹟也是不可少,鹽埕區古早時期主要發展鹽田,後來成為海埔新生地,也漸漸開始發展地上建物,在1960年代時是全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後期經濟中心逐漸東移,人口也沒以往多,不過鹽埕區還是保留很多傳統與歷史,首先就來看看高雄鹽埕區著名景點─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是一座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的建物,為高雄市定古蹟,位於高雄愛河的對面,可以說見證了高雄的歷史發展,在日治時期昭和14年 (1939)便興建完工,當時興建完工後為第一代高雄市役所,後來1945二戰後成為高雄市政府所在地,這也代表當時此地為高雄的政治中心,之後民國81年(1992)高雄市政府變遷址於四維路上,也是現在高雄市政府所在地,因為當時的建物非常具有歷史價值,於是高雄市政府便將它規畫成現今的歷史博物館,於民國87年(1998)開放民眾參觀,今年也恰好是歷史博物館開放的20周年。 ▲內部階梯一樓往二樓(左) 二樓往三樓(右) 高雄歷史博物館有許多特別的展覽,裡面有兩個常設展,分別是「228紀念」展,以及給小朋友的「高小雄的家」,也有其他的當期特展,內部收藏許多已經登錄為文化資產的古物。在這裡無關政治、無關色彩、單純將歷史再現在這座歷史建物上,除了在展覽裡表現了許多藝術的層面以外,在建築物本身也是具有極高文資價值。 建築外觀特色為興亞帝冠式建築,何謂「興亞帝冠式」建築,出現在1940年代,日本軍國主義高漲的時代,不同於以往模仿西方建築的樣式,「興亞」是強調東方建築的風貌,屋頂為中國式、屋簷呈現東方建築的風貌和東方式雕塑、窗子是阿拉伯式圓拱,而其屋頂上唐朝建築的尖頂,如同戴上一頂冠帽,所以也稱為「帝冠式」。這種樣式,通常出現在官方建築,其中代表作是台北司法大廈、高雄車站(舊)、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在歷史博物館的外部也有很特殊的建物,建物四周牆面雕刻各種圖案紋飾,窗戶造型如八角窗、桃形窗、弧形窗等都玲瓏有致,匠心工巧,而外露式陶燒排水管更是少見特殊的建築景觀。   ▲歷史博物館外部   來到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不妨花多一些時間好好探索吧! 地址: 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開放時間: 星期二至星期五 09:00~17:00 星期六、星期日 09:00~21:00 (星期一休館) 附註:正確時間應該為周二到周日 09:00~17:00 門票:不收取門票 除了政府的文化資產,私人的文化資產在哪呢? 文化資產的價值來自各方面,從建物、從歷史延伸出去論述,不過什麼是文化資產的價值,又是如何判定的呢?現在大眾對文化資產的價值不是那麼理解的同時,和保存與活化的困難下,要創造新的局面是非常困難的。 現今我們看見的大多數都是像歷史博物館這樣公家機關、公共建物,具有明確歷史價值且不可否認的文化資產,有許多老屋蘊藏著值得探討的文化價值卻無法被保存下來,是因為這些屋子不是政府的嗎?還是因為被認定為文化資產後產權便無法更動呢? 近一次的文資法修法後,根據文資法第十四條,「主管機關應定期普查或接受個人、團體提報具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價值者之內容及範圍,並依法定程序審查後,列冊追蹤。」因為新增了第三人的提報機制,許多屋主擔心被提報,便在提報前拋售房屋,或者盡速拆除,在具有文資歷史與價值的老屋就消失了,若是將一棟建物提報為文化資產,後續的產權轉移、更動等等行政程序皆會牽涉到許多行政與法律層面,因此大多數的屋主不願意提報,甚至希望政府出資買下及整修,但政府有這麼多的經費可以出嗎,大多數的納稅人會認為不如將這些錢拿來做新建設吧。 世代在改變,老屋要留,新建設要有 需要思考的問題是,文資保存就一定不好嗎?為何在這個世代快速更迭的狀況下要保存這麼多的文化資產,到底哪裡好?不是蓋更多房子,高樓大廈更好嗎? 在這個21世紀,現代人開始注重休閒育樂,選擇出國旅遊的時候,一定會到許多國家的著名景點,這些著名景點大多是此國家的文化遺產,及世界教科文組織所列的有形無形文化遺產,但你發現了嗎,這些建物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發展歷史以及興衰,這也是為什麼要先了解國家就要先了解他們的建築與文化資產了,再回頭看看台灣,你我所熟悉的文化資產是什麼? 最廣為人知的是火車站,是博物館,卻不會是一個人的家,保存文化資產就是讓我們可以更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可以推廣給世界各地,更可以見證一個國家的歷史,高樓大廈沒有不好,而是在追求新的美感,新的技術的同時,導致過往的傳統失去,當大樓長得差不多的時候,還看得見這個地方的歷史見證嗎?真的很困難,看看文化部文化資產登錄的理由,大多是建物本身的建造技術反映當時,建物本身見證了此地區的發展,因此在我們瘋狂追求新科技的世代,不妨看看周遭還存在的老屋,老建築,背後的歷史與美感,帶來的深刻意義,你也許就是下個創造老屋新價值的勇者。   下集:高雄文史系列報導─古蹟歷史讓你看個夠(二)鼓山區   南藝網編輯 / evelyn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