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裂口,就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專訪紀錄片《此後》導演陳文彬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來襲,當夜風大雨大,本以為撐過夜晚,到了隔日情況將會好轉,但沒想到 8月 9日凌晨五點,正當多數人都還在熟睡的時候,高雄甲仙鄉小林村東北側的獻肚山卻因為不堪連續豪大雨而走山,大量土石崩落衝入了附近的楠梓仙溪,小林村第 9 到第 18 鄰,近五百位居民全被瞬間衝落的土石泥沙淹沒,只有 47 人生還。生與死,轉瞬間發生。

時隔七年,重建的腳步依舊沈重,提請國賠的訴訟前陣子二審敗訴,遭到國家拒絕;奮鬥勢必會持續。這場災難,在所有台灣人心中各自留下了道傷痕,經過時間漫長的等候,生命的破口,不見得能如我們預期地走向同樣的癒合結果。

陳文彬導演的最新作品《此後》,便是一部描述當遭遇了生命的破口之後,能如何面對與自處的紀錄片。

此後-劇照

 

災後不搶拍,靜觀小林村人事物

但故事,依然得從災難發生時講起。災難發生後不久的小林村,呈現各方人力、資源大量湧入,訊息紛雜、兵荒馬亂的狀態,失去至親摯愛的高度傷悲,後續的救災、賠償、重建工作該如何進行,彼時的小林村,只能說是眾所矚目的「明星災區」,大量的攝影機、媒體進駐,意圖長期駐紮、紀錄拍攝的團隊也所在多有,當地的居民也早已習慣了鏡頭的存在;這些年,關於八八風災後的紀錄片,數量便有 60 部之多。

2011年,時任高雄市文化局局長的史哲,想找陳文彬拍一部關於八八風災後小林村重建狀況的紀錄短片,當時的陳文彬,對於探究災難重建的議題感到相當抗拒,一來是已有為數不少的紀錄團隊在處理這類議題,二來則是曾拍過九二一災後紀錄片《家》(2004)的他,其實害怕再去承受這樣龐大的心理壓力。但因為邀約盛情難卻,於是陳文彬便同意先去小林村看看,也許能夠以他過往拍攝紀錄片的經驗,提供未來有興趣拍攝此題材的工作者一些參考點。

在小林村西拉雅族舉辦一年一度夜祭的時候,陳文彬來到了五里埔小林村——災後的小林村,因為重建工作的進行,而分成三個區域:五里埔小林村、日光小林和大愛小林。其中五里埔小林村是最接近災難發生的地方。初入小林村的前三個月,陳文彬並沒有拿起攝影機拍攝任何東西,當時仍有不少攝影團隊在現場,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多處理些什麼。而正是因為他放下攝影機,在其中靜靜的觀察,反而慢慢地知道他不要做什麼。「我自己很清楚,我不想拍那種報導式的紀錄片,或是控訴型的紀錄片。那些已經不少人在處理了,而且會做得比我還好。」